臺灣《中國時報》日前發表社論指出,臺灣2016“大選”進入最後階段,參選人的政策不該再只是虛無縹緲的原則性、理念性宣示,而應有明確的政策方向與執行方法。但非常遺憾,兩黨政策依然虛無縹緲。
文章認為,經濟是競爭力的重要構成基礎,自2000年以來臺灣經濟漸趨弱化,近年更為嚴重。如何逆轉經濟弱化現象,是參選人必須説清楚的優先項目。
文章強調,臺灣經濟弱化原因可概括為:經貿邊緣化、産業競爭力下滑、經濟結構老化與整體貧窮三大問題。經貿邊緣化問題應已毋庸多言,今年亞洲已上路、即將上路或加速談判中的所有區域經貿組織,從TPP(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東協經濟共同體到亞投行、中日韓自貿區、東協加一升級版,臺灣全部不在其列,如不能急起直追,其結果短期是影響出口,中長期則是民間投資出走,經濟最後必然受創。
臺灣産業競爭力弱化問題更複雜且彼此糾葛,企業的競爭力下降、獲利與前景看淡,讓臺股難漲、本益比低,影響所及就是企業募資更難、成本更高、更難提高競爭力。外在環境則是法規落後、供電不足的陰影。
最後一項是經濟結構的老化與貧窮化,這既是經濟問題又是社會問題。低薪讓臺灣成為“唯價格是問”的消費社會,結果這讓臺灣進入一個惡性迴圈中,加上長期低利率與弱勢匯率政策,造成社會日益貧窮化。但至今我們仍看不到參選人對此提出對策。
文章表示,臺當局“財政部”最新公佈的10月出口出現16.9%的嚴重衰退,由此可看出臺灣經濟現在與可見的未來確實已陷困境,明年不論誰贏得“大位”,都必須面對解決,此刻也更該先給出答案。我們期待,兩位“大選”參選人不要再只做華而不實的理念宣示,而是明確地給出政策方向及執行方案!
[ 責任編輯:王思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