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觀點評論  >   正文

臺灣學生感恩日本極其荒謬:有奶不一定是娘!

2014年10月13日 12:43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學生為何説日本是恩人

  作者:任 揮

  臺灣《旺報》10日刊登《兩岸人民對日本態度的差異》一文,我讀完後有些話如鯁在喉。作者是一位名叫林于雯的臺灣大學生。她在文中提到高中課本學習到的“文化相對論”,説“簡而言之就是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以對方的角度看事情”,她感恩日本人對臺灣的“建設”,認為在日本人統治政策推動下,臺灣島內“死亡率大幅下降”。所以她得出“某種程度上日本人算是臺灣的恩人”的驚人結論。她完全忘記這是日本人野蠻佔領臺灣後,血腥屠殺千萬個“林同學”的先輩後的建設!她不明白,有奶不一定就是娘!

  然而,我們卻不能過於責怪她,臺灣經歷了特殊的歷史發展路徑,複雜的歷史背景和近20年來特殊政治生態下形成的特定歷史心態,使眾多林同學們的眼光拘囿于臺灣這一相對狹小的環境,缺乏完整的歷史觀和民族文化觀,缺乏對宏觀歷史的深思與反省,帶著狹隘的“海島心態”,局限地看待臺灣的歷史與文化,無怪乎其得出“某種程度上日本人是臺灣的恩人”如此缺乏邏輯且荒謬不堪的結論。

  我們看到,在甲午戰爭和隨後的抗日戰爭中,日本的入侵是文化、經濟、政治全方位的暴力壓制,以宣揚大和文化,毀滅其他地域文化為目的。在槍炮的血與火中他們何嘗尊重過中華文化?晚清羸弱,甲午戰敗,馬關賣國,痛割臺灣,但臺灣人民何嘗放棄?電影《賽德克巴萊》再現了那段歷史。在受盡日本人淩辱,賽德克原住民傳統文化在“皇民化”統治下日漸消失之際,日本人何曾站在“文化相對論”的立場給予臺灣原住民文化應有的尊重與包容?

  不可否認,日本曾在現代化進程方面走在亞洲的前面,但它沒有承擔起一個大國應該承擔的國際義務,而是通過暴力手段強行侵佔外域市場,推行本民族的文化,妄圖建立“共榮圈”,然而,真的能夠共榮嗎?琉球王國被日本吞併成沖繩縣已過百年,可如今日本主流社會仍然對沖繩居民懷有戒心,不時傳出沖繩居民為爭取自身權益而抗爭的消息。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日本50年的“皇民化”統治至今在臺灣少數人心中陰魂不散,不少臺灣年輕人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出現錯位,我們雖然“理解臺灣人民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複雜心態,尊重他們的願望和要求”,但不能容忍認賊作父,畢竟,臺灣之殤源自甲午!

  冤冤相報何時了。我同意林同學的觀點,“放下歷史的仇恨,才能讓人類的文明永續發展”。但是放下仇恨是有條件的,二戰後日本人從來沒有真誠反省,我們如何能夠放下仇恨?靖國神社的長明鬼火還在陰魂不散地閃爍,日本的政客和右翼分子們還在絡繹不絕地前往參拜,我們如何放下仇恨?

  林同學認為兩岸要多多交流,理性溝通,才能真正理解彼此。我非常之贊同,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大陸會儘量理解2300萬台灣人民的複雜心態,但同時,臺灣人民也要尊重和理解13億大陸人民的心態。正如 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臺灣統派領袖時説:“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作者是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聯絡部交流處處長)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