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環球時報》:病態的“民國熱”是對歷史的侮辱

2014年10月12日 15:53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前天(10月10日)是臺灣地區的“雙十節”,“中華民國”那個在大陸社會中幾乎沉沒的記憶符號,這些年因種種緣由又浮現出來。是的,它不全是記憶,它還在臺灣保留了一塊殘片,並在統獨問題上扮演著複雜角色。過去的一個世紀國家曆盡滄桑,大陸社會見多了,前進了,也對圍繞“中華民國”的各種元素多了些寬容。

  然而在大陸網際網路社區的一些角落,以及在少數知識分子中間,出現了一種對“中華民國”的病態緬懷,以至於一些小圈子裏甚至形成“民國熱”。這種思潮的積極分子對大陸的民國時期不斷進行浪漫主義描述,稱那是個“民主”、“自由”、而且“崇尚知識”的時代。

  這種論調的基礎是當時中國少數高級知識分子的境遇。他們相對於當時的工農大眾掙得很多,大學教授的家庭都用得起多名僕人,鐵定屬於當時的上流社會。此外民國時期出了幾名大師級的學者,他們受到當下學術界的普遍推崇。

  有非常少量的人宣稱他們不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十一"國慶節,而“只過雙十節”,在小圈子裏博得掌聲。

  必須指出,讚美民國作為一些人表達對現實不滿的一種方式,是有邏輯的。作為對舊時代的一種“純懷念”,也可以理解。懷舊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情緒,這就像民國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和辜鴻銘懷念滿清時梳辮子,中國現在還有一些人懷念“文革”時代一樣,它們都有複雜的社會原因及心理原因,成熟社會對它們的態度應是能寬容時則寬容。

  然而有些人把“民國熱”當成一個意識形態甚至政治工具,來挑戰大陸社會的主流歷史觀和對現實政治的認識,他們的鼓吹就不再是小資的東西,而是在搞惡意欺騙,他們的把戲應當毫不客氣地予以揭穿。

  民國真的好嗎?如果它真好,當初就不會被中國人民那麼堅決地拋棄。中共以成立之初才幾十個人的“小眾”,其力量甚至不如今天微信上一個稍大點的圈子,卻用28年的時間動員了全中國的老百姓,摧枯拉朽般把國民黨的龐大國家機器打得七零八落。如果不是當時的國民黨政權爛透了,爛得我們今天難以想像,徹底失了民心,這一切怎麼可能在這麼大的國家裏奇跡般發生!

  當時大學教授的境遇大概的確不錯,但全中國當時才有幾所像樣的大學?一共才有多少教授?一項研究表明,1936年中國所有大學的在校學生只有41922人,這還不到今天一所清華大學的在學學生人數。

  少數大學教授當時的優越生活對工農大眾來説,是很不公平的。知識分子與工農如此之大的社會差距在發達社會裏不可想像。有人指責懷念民國大學的人,稱他們是懷念當時大學教授百倍于工農薪酬所支撐的那份生活,不能不説這樣的指責有一定道理。

  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堪稱“一團糟”,當時的國家治理甚至沒有深入到基層社會,也未能突破地方力量的實際割據,是浮在半空中的,而且受制于西方列強。上世紀40年代末的中國內河裏還遊弋著英國軍艦。這樣的國家面對東洋小國日本的侵略,無法進行強有力的反抗動員,國民黨政權應當對中國遭日寇的蹂躪承擔責任。

  今天的中國,無論在綜合國力、國際地位、民生水準以及對國民各種權利的綜合保障能力方面,都遠遠超過了當年。我們可以懷念民國時期的一首歌,一道風情,以及一些時間越久越讓我們感到親切的面孔,但歌頌那時的國家制度和它所帶來的影響,這是對中國歷史以及推動這個國家發生偉大變化的所有人的侮辱。

  還是讓“民國熱”作為小資情調保持其特有的醉意吧,最好別把它帶到正兒八經的輿論場來。因為它會瞬間變得十分醜陋。稍微一扒,它裏面的無知和裝腔作勢就暴露無遺。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