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觀點評論  >   正文

臺灣20年教育改革對大陸的借鑒意義

2014年10月11日 09:2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中國時報》11日發表社論説:人的青春沒有第二個20年,一個地區的發展,也不容浪費任何一個20年。但回顧臺灣這20年來的教育改革,卻仿佛在原地鬼打墻,折騰了20年,學生的痛苦沒有減輕,教育水準及競爭力倒是日走下坡。這場教育自我耗損的惡夢還沒有結束,不知臺灣在國際競爭的梯隊裏,最終將掉落到哪個位置?

  從李遠哲在1994年9月應當時的臺當局“行政院院長”連戰邀請,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起,在陸續推行多項改革方案中,浩大的教改工程啟動至今已經20年,在臺灣就影響程度而言,可謂僅次於民主改革的社會工程。但回顧所來徑,會發現也許設計者都曾深受升學主義之苦,當時社會對聯考窄門難擠也多有詬病,以致于這套教改的基本思維太過執著于減輕升學壓力,卻忽視了精英人才的培育與競爭力的提升。

  但是,由於設計不當,又變來變去,還愈繁瑣困難,想讓孩子減壓的美意非但沒有實現,反而讓學生、家長、老師、學校都苦不堪言。2002年廢除聯招,改採多元入學方案,除了“甄選入學”及“考試分發入學”兩大管道外,還有“繁星計劃”和軍、警大學等招生管道。測驗分為學科能力測驗、指定科目考試、術科考試等統一考試,學測則可以選擇學校推甄或是個人申請的方式進入大學。至於初中入高中則採基本學力測試,北高兩市還曾提出免試升高中的自願就學方案。

  沒想到,“多元入學”變成“多錢入學”,以前清貧子弟可以靠公平的聯考為自己的命運翻身,但多元入學卻要評比更多表現成績,結果讓城鄉差距與貧富階級更加明顯、擴大且固著化,弱勢者陷入更不利的處境,許多寒門人才就這麼被埋沒了。

  而為了讓人人都可上大學,達成快樂學習升學減壓的目標,臺當局“教育部”鼓勵廣設大學,結果從23所增加至160所,現在臺灣學生要考不上大學還真的不容易。大學林立下,技職教育相對萎縮,技職人才也出現斷層。問題是,大學文憑因此大幅貶值,中、後段班大學的畢業生,進入職場後並無突出競爭力,薪資因此也容易被壓低。再加上少子化衝擊,許多大學招不足學生而面臨倒閉危機,甚至預估2026年臺灣將有4成大學倒閉。

  20年下來,入學減壓未必有成,培育出來的人才水準卻不進反退。為入學程式耗盡力氣後,很多學生不想再為學業拼命,只求平安畢業拿到學位即可。過去許多臺灣優秀人才會願意奮力苦讀,並到海外留學進一步鑽研,最終獲致卓越成就,但現在的年輕世代聞苦色變,只要有沾點苦味的事情就不想靠近,離開臺灣也選擇輕鬆無壓的遊學方式,殊不知無論在職場生涯或産業競爭中,唯有吃苦受挫付出心血努力,才能讓自己成長並取得優勢。而競爭力的能源,就來自這些優秀人才的集體拼搏。

  文章説,能夠帶動臺灣前進的卓越人才,是需要去挖掘、培育、激勵的,但這20年來臺灣明顯做得不夠。在校園裏,陸生積極發問學習的態度勝過只顧著滑手機的臺生,臺灣在美留學人數逐漸下滑,整體表現也不若以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座教授張懋就在7月的臺灣“中研院”院士會議上指出,現今臺灣學生遇到問題,不肯自我嘗試、挑戰,而是打電話問學長,缺乏追尋知識和真理的動力。過去臺灣留學生在外表現不俗,但現在即使是島內一流學校畢業生,在外表現也只有中上。還有院士説,有臺灣學生到了斯坦福大學卻落荒而逃。如今在國際間卓然有成的臺灣人士,大多已有相當年紀,後續未見代有人才出,對競爭力來説,這是很可怕的警訊。

  2003年臺大教授黃光國等百餘位學者曾批判10年教改政策錯誤亂象,造成臺當局不負責、老師不支援、家長不安心、學生不快樂、畢業沒有頭路,根本就是一場社會災難。然而10又過去了,問題如舊,臺灣競爭力倒退,早已被其他亞洲小龍甩到後頭。如果不趕緊強化精英人才的培養,要求更好的教學水準,臺灣勢將被國際競爭潮流所淘汰。

  文章最後説,臺灣的李遠哲教改已經失敗,大陸快速崛起、東亞小虎振翅欲飛,臺灣競爭力不能等,需要進行二代教改。鑒往知今臺當局不足恃,需由公民團體出面整合,帶動社會由下而上討論,形成新教改共識後,再交由臺當局執行。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