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觀點評論  >   正文

扭轉臺灣人口負增長的最後機會

2014年10月09日 16:11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當局“行政院”日前提出搶救人口負成長的四項對策,包括擴大幼童免學費、提高婦女勞參率至53%、年金改革延後退休年齡及攬才留才等四項措施。臺灣《工商時報》6日社論説,這四項對策皆非治本之策,在關鍵時刻而不提治本之策,將錯失扭轉人口危機的最後機會,我們深感憂心。

  亞當斯密于國富論談及人口問題時曾表示:“充足的勞動報酬,既是財富增加的結果,又是人口增加的原因…,英國及許多歐洲國家的人口500年內增加不到一倍,而北美英屬殖民地卻可以在20或25年增加一倍,原因就是那裏的勞動報酬優厚。”亞當斯密一語道破臺灣如今人口危機的根本原因及政策思維。

  今天臺灣之所以面臨人口負成長,係生育率持續下滑所致,而生育率之所以降低,這又和薪資倒退有關,試想青年人微薄的薪水買不起房、結不起婚、養不起小孩,生育率豈能不降?10年來生育率1.0居全球最低,如此人口又豈有不負成長之理?

  臺灣的人口變化確實與勞動報酬息息相關。2002年臺當局推計人口負成長約在2028年才出現,迨2012年的推計提前到2026年,而今年8月推計又再度提前至2022年,這段期間臺灣的實質薪資年年倒退,如今甚至退至15年前,完全證實了亞當斯密的觀點。

  人口負成長的同時,臺灣人口結構也出現急速轉變,幼兒愈來愈少、老人愈來愈多,且工作年齡人口(15~64歲)從後年起開始逐年下滑。目前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還有74%,但是10年後將降至68%,20年後再降至62%。工作年齡人口比重驟降會産生什麼後果?簡單講,現在每6.2個工作人口扶養一個老人,20年後降至每2.3個工作人口扶養一個老人,今天的幼兒、青少年未來的壓力之重,不言可喻。

  10年來有關生育率下滑、少子化可能為臺灣經濟帶來的隱憂,經常見諸報端,但由於少子化是一個社會慢性病,對於平均每兩年改組一次的臺當局“內閣”而言,從來沒有將其視為頭等大事,頂多修一下人口政策白皮書,偶爾提一些不痛不癢的人口政策。臺灣的人口問題就在歷任“內閣”蹉跎下,由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看看這些年臺當局是如何鼓勵青年人生小孩?兩歲前寥寥2500元(新台幣,下同)的育兒津貼,2到4歲給幼兒特別扣除額,5歲幼稚園免學費,一切福利到此為止,接下來就得靠自己養了。在10年來薪資停滯、房價飆漲的大環境下,有誰會因為這5年杯水車薪的補貼就去生小孩?自然不會有,因此生育率一年比一年低。

  臺當局“行政院”日前提出的四項對策全是老調重彈。以擴大幼兒免學費延伸到更小的歲數而言,政策依舊在5歲之內打轉,毫無新意可言;其次擴大婦女勞參率至53%,這是假設經濟不錯,工作機會很多,讓婦女進入職場確實可補充勞動力,惟隨著人口負成長經濟動能降低,人力需求勢必下滑,如此一來勞參率的提高究竟是讓婦女進入就業行列,或者成為失業大軍,得再深思。

  至於第三項對策延後退休年齡,這與第二招一樣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它無法阻止老化的列車向前急駛,只是讓駛向老化列車上的老人重返職場,而這終究是從人力供給面一廂情願的想法。企業會友善對待這些高齡者嗎?企業有符合這些高齡者的職缺嗎?若沒有,釋出的人力依舊進不了就業的行列,而是淪為失業大軍。

  第四項對策攬才留才,放寬僑生留臺工作,這同樣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以臺灣實質薪資倒退15年,初入職場的大學生甚至連名目薪資都不如14年前,如何留得住人才,而若薪資果真提高了,那便如同亞當斯密所言,生育率也會自然提高,不用攬才也無人口負成長的問題。

  我們認造成臺灣人口負成長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薪資年年停滯,甚至若干行業是下滑的,尤其初入職場的青年薪資更是低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臺灣經濟發展居然會出現經濟持續成長,而青年人的薪資不如10年前、甚至20年前,所得分配之扭曲舉世罕見。在這一情況下,臺當局卻妄想以杯水車薪的幼兒津貼等措施來提高生育率,改善人口負成長,無異是緣木求魚。

  社論認為要讓臺灣人口進入正向迴圈,就不能繼續沿襲舊思維在既有的政策上打轉。扭轉人口負成長的上策如亞當斯密所言,給青年人充足的勞動報酬,在改善所得分配上必須有更積極的作為;中策是學習法國把小孩視為資産,除了給予托育補助、教育補助,還要給予家庭支援補助,對於扶養愈多小孩者且給予累進的補助,10年前法國的生育率落在1.6~1.7,如今年年皆逾2.0,生育率居歐洲之冠;下策則是維持現在“行政院”這些不痛不癢、不死不活的作法。

  文章最後説,面對即將到來的臺灣人口負成長危機,如今是扭轉局勢的最後機會,也是後世評價馬英九歷史定位的關鍵。其重要程度不亞於兩岸關係,願馬英九深思。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何建峰 ]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