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觀點評論  >   正文

臺灣拓展毛豆産業,再創綠金奇跡

2014年10月09日 09:2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中華日報》9日社論指出:臺灣毛豆每年外銷産值超過21億元(新台幣,下同),被譽為臺灣“綠色奇跡”。臺南市新市區種植毛豆歷史悠久,品質更備受肯定,為推廣新市毛豆産業而舉辦的“新市毛豆節”,今年已邁入第6年,今後應積極活化農地,吸引小農加入專區經營,擴大産業規模,加強內外行銷,期能攀上“綠金傳奇”新高峰。

  毛豆是大豆完全成熟的前身,日語稱為“枝豆”,中國大陸稱為“菜用大豆”,全株鮮莢飽滿度達80%時,豆莢呈綠色且帶有茸毛,故名為“毛豆”。毛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質、醣類、膳食纖維、異黃酮、多種維生素、鈣、磷、鉀等,是營養價值極高的蔬菜。

  過去人口眾多的亞洲國家,肉類生産不足且價格昂貴,民眾所需的蛋白質營養,大多仰賴植物性蛋白質供應,其中最主要的來源就是大豆。大豆除了能榨油,或製成豆腐、豆漿等多種豆類食品之外,也可以用毛豆形態登上餐桌。但民眾對毛豆了解不足,將毛豆鮮豆仁當成烹調配角,因此內銷數量相當有限。

  日本相當重視營養教育,民眾對毛豆的營養價值普遍認知,不僅家庭大量食用毛豆,餐廳、居酒屋的桌上,也常有一碟毛豆小菜。日本國內每年自産毛豆約10萬噸,仍供不應求,尚需自國外大量進口。1971年,臺灣首批冷凍毛豆試銷日本成功後,栽培面積逐年增加,曾長期高居日本毛豆最大進口地區,毛豆也成為臺灣農産品外銷最大宗作物,創造可觀的外匯。

  後來有臺商利用中國大陸工資低廉的優勢,帶著臺灣毛豆種子到大陸栽種,並以低價外銷日本,造成臺灣毛豆銷日訂單銳減,招牌一度褪色。但因大陸生産毛豆有農藥殘留疑慮,臺灣趁機反攻,從品種研發、機械化生産,到掌握“關鍵四小時”,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負20度C保鮮,打敗大陸毛豆的競爭,2008年起,奪回日本進口毛豆市佔率第一的寶座。

  臺南市新市區早年為平埔族西拉雅族四大社中規模最大的新港社所在地,也是臺灣自荷蘭統治時期以來,最早接受西方文明之處,當地平埔族很早就種植毛豆,所以新市可以稱為“毛豆的故鄉”。新市擁有良好的氣候與土壤,加上優異的經驗技術,生産的毛豆飽滿肥美、香氣獨特,是毛豆中的A級品,種植面積曾超過800公頃。

  但新市不少毛豆農地被劃入臺南科學園區,加上實施農地休耕政策,毛豆農地不斷縮減,一度只剩100多公頃,很多農民改到屏東租地種毛豆,這是現在屏東毛豆種植面積與産量獨佔鰲頭的原因之一。新市毛豆的榮景雖已不再,但透過“新市毛豆節”的舉辦,已成功喚起民眾對新市毛豆的記憶,並打響名號。

  毛豆産業仍可大展鴻圖,先決條件是要提升經營規模,以機械化取代小農耕作,從選種、播種、施肥及農藥噴灑、采收到成品,必須一貫作業嚴格控管,在“新鮮”、“安全”等方面做到無懈可擊。在拓展外銷市場的同時,也應該研發更多優良的毛豆産品,介紹毛豆健康概念,積極打開島內通路,讓民眾分享高品質的本土毛豆。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