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灣青年世代不懂《馬關條約》的屈辱感(圖)

2015年04月24日 08:55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吳榮元

  

    ▲張亞中

  

    ▲林泉忠

  每年三四月份,兩岸民眾都喜歡到日本去看爛漫的櫻花。但在120年前,清朝政府派出的由李鴻章為首的求和團,卻是在這個季節裏,赴日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被迫把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導致了臺灣與祖國分離近50年。

  這段至關重要的歷史,原本是值得兩岸民眾深刻反思、引以為鑒的,但在如今的臺灣社會,關注它的人卻越來越少,青年世代甚至不明就裏。本期“對話臺灣名嘴”欄目,請來臺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張亞中、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泉忠,幫助我們直面歷史真相,喚起兩岸民眾對歷史的共同記憶。

  《馬關條約》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依據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首先請教吳榮元主席,4月17日,你們組織民眾到“日本在臺協會”抗議,遞交抗議信和日本戰敗投降書,現場甚至還撕毀日本軍旗並加以焚燒,為什麼用這種方式來反思《馬關條約》呢?

  吳榮元(以下簡稱“吳”):《馬關條約》是關係臺灣命運的一個很重要的歷史事實,省思《馬關條約》不僅有深刻的歷史意義,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馬關條約》是歷史的傷痛,卻也代表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事實和法理依據,也是因為有這段歷史的原因,間接造成了兩岸之間的對立和隔閡,而不是像蔡英文説的,“臺獨”是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

  記:臺灣媒體人黃肇松,最近也發表了文章説《馬關條約》簽訂之日是臺灣遭日本侵據統治的悲情歲月的開始,也是兩岸人民堅決奮起,對日本軍國主義進行不間斷抗爭的開始。

  吳:是的,包括臺灣在內整個中華民族魂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中國的民族精神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過程中洗禮出來的。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這是所有經歷過的人都不會忘記的,也是不容被曲解的。現在有些人淡化日本的殖民統治,甚至有人認為日本殖民統治有助臺灣的説法,這些都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