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   首屆回顧  >   正文

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永久落戶烏鎮 每年一屆

2015年12月04日 15:31 來源:浙江線上 字號:       轉發 列印

  浙江線上11月18日烏鎮電 18日,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新聞發言人、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新聞資訊傳播局局長姜軍表示,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將永久落戶烏鎮,每年一屆,持續舉辦。

  11月19日至21日,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將在浙江烏鎮舉行。這是中國舉辦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網際網路大會,也是世界網際網路領域一次盛況空前的高峰會議。大會以“互聯互通共用共治”為主題,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由浙江省網信辦、浙江省經信委、鄉市政府和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聯合承辦。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曾在10月30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舉辦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旨在搭建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的國際平臺和國際網際網路共用共治的中國平臺,讓各國在爭議中求共識、在共識中謀合作、在合作中創共贏。

  18日,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新聞發言人、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鮑洪俊表示,大會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烏鎮將以更加美麗的姿態迎接四方來客,共繪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精彩篇章。

  姜軍表示,此次大會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嘉賓雲集、高朋滿座,二是議題廣泛、活動繁多,三是全面開放、多重直播,四是環境美麗、服務優秀。

  最新數據顯示,來自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國際組織代表、著名企業高管、網路精英、專家學者等1000多人將參加這一全球網際網路界的“烏鎮峰會”,外國嘉賓佔比達一半。愛爾蘭前總理伯蒂艾亨、俄羅斯總統助理伊戈爾肖格列夫等外國政要,美國資訊技術産業理事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迪安加菲爾德、網際網路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總裁法迪切哈德等國際組織代表,高通、臉譜、蘋果等公司高管及部分世界知名專家確認參會。“此次大會並不是一個政府間的會議,而是由政府、企業、技術社群、國際組織、專家學者等多方參與、共同對話的平臺。”他説,各方攜手,才能向前推進,凝聚共識。

  姜軍表示,會議議題聚焦在具有全球關注度與中國代表性的8個領域,涵蓋了國際網際網路治理、網際網路新媒體、跨境電子商務、網路安全、打擊網路恐怖主義等共性問題、關鍵問題和重大問題。在三天的會期內,大會共有開閉幕式、分論壇、高峰對話等17場會議活動,同時還有“網際網路之光”主題展覽、紀念林植樹等多項交流活動。

  “這些活動中,除了一場閉門圓桌會議外,其餘16場會議活動全部對媒體開放。”姜軍説,開幕式、網路名人論壇等個別場次活動,因場地所限,媒體記者需單獨申請、持請柬入場。同時,大會各場會議基本採取直播形式,通過電視直播、網路視頻直播、網路圖文直播等多種方式保證全球網民可同步收看大會盛況,共用這一思想盛宴。

  “第四個特點是環境美麗、服務優秀。”姜軍説,烏鎮是蘇杭之間的一顆璀璨明珠,是集悠久歷史文化與優美江南水鄉于一身的一塊文化瑰寶。現在,嘉賓們可以在千年古鎮裏體會到數字化服務、網際網路效率。

  鮑洪俊表示,浙江堅持創新務實、綠色環保、簡約高效的辦會理念,採用會議註冊系統、多媒體會議系統、直播系統等先進設施,認真做好大會籌辦各項工作,為海內外嘉賓提供熱情週到、專業細緻的服務,確保大會成功舉辦、精彩紛呈。

  據了解,會議期間提供400輛會務用車,招募培訓了大會志願者549名,提供禮儀、引導、翻譯、醫療等13項服務。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17名記者可以通過大會官網、微信、APP,匯集共用住宿、餐飲、交通等資訊,實現“指端”查閱互動。

  鮑洪俊介紹説,景區內已基本實現4G信號和無線WiFi全覆蓋,達到主會場、主題展展區和新聞中心等場所千兆到桌面,各分會場百兆到桌面的要求。

  烏鎮鎮黨委書記、烏鎮國際旅遊區建設管理委員會主任陶咏椿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烏鎮跟網際網路一樣,具有開放、個性化、全球化特徵。烏鎮有獨特的水鄉風情、獨特的民俗文化、獨特的建築,無論是古代文化還是現代文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都能夠在烏鎮散發光彩。

  “發展網際網路産業的一個根本目的,是以人為本實現以網惠民。”桐鄉市人民政府市長盛勇軍説,烏鎮作為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的永久會址,為桐鄉的經濟轉型升級之路注入了更為強大的動力和無限想像的空間。今後,要通過“一核多點”的思路來推進桐鄉的建設,即突出烏鎮這個中心,在全市其他幾個主要的經濟平臺上大力發展網際網路産業,以形成整體推進之勢。

  “我們將以全球化的視野、前瞻性的意識、網際網路的思維、擁抱大數據的胸懷,著力全網融合,切實打造可以媲美達沃斯小鎮的網際網路小鎮。”鮑洪俊説。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