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   要聞  >   正文

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將開幕 重溫習近平網際網路重要論述

2015年12月15日 08:53 來源:浙江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將於12月16日到18日在浙江烏鎮舉行,大會的主題是“互聯互通共用共治—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出席大會,並在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

  習近平主席一直對網際網路問題非常關注與重視,在國際國內不同場合,都就網際網路問題發表過重要論述。值此大會開幕之際,本報重溫習近平主席有關網際網路的重要論述,以饗讀者。

  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産生活

  當今世界,資訊技術革命日新月異,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領域發展産生了深刻影響。資訊化和經濟全球化相互促進,網際網路已經融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産和生活方式。我國正處在這個大潮之中,受到的影響越來越深。

  網路資訊是跨國界流動的,資訊流引領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資訊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生産要素和社會財富,資訊掌握的多寡成為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誌。

  ——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當今時代,以資訊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網際網路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産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網際網路真正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讓國際社會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2014年11月19日習近平向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致賀詞

  (據新華社)

  積極推進網路建設

  中國正在積極推進網路建設,讓網際網路發展成果惠及13億中國人民。

  ——2014年11月19日習近平向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致賀詞

  網路安全和資訊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要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佈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路強國。

  我國網際網路和資訊化工作取得了顯著發展成就,網路走入千家萬戶,網民數量世界第一,我國已成為網路大國。同時也要看到,我們在自主創新方面還相對落後,區域和城鄉差異比較明顯,特別是每人平均頻寬與國際先進水準差距較大,國內網際網路發展瓶頸仍然較為突出。

  建設網路強國,要有自己的技術,有過硬的技術;要有豐富全面的資訊服務,繁榮發展的網路文化;要有良好的資訊基礎設施,形成實力雄厚的資訊經濟;要有高素質的網路安全和資訊化人才隊伍;要積極開展雙邊、多邊的網際網路國際交流合作。建設網路強國的戰略部署要與“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同步推進,向著網路基礎設施基本普及、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資訊經濟全面發展、網路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標不斷前進。

  建設網路強國,要把人才資源匯聚起來,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強大隊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培養造就世界水準的科學家、網路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水準創新團隊。

  ——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據新華社)

  使網路空間清朗起來

  網路空間與現實社會一樣,既要提倡自由,也要遵守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們既要充分尊重網民交流思想、表達意願的權利,也要構建良好的網路秩序,這也是為了更好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

  ——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

  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路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路空間清朗起來。

  ——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據新華社)

  “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

  網路和資訊安全牽涉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我們面臨的新的綜合性挑戰。

  從實踐看,面對網際網路技術和應用飛速發展,現行管理體制存在明顯弊端,主要是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權責不一、效率不高。同時,隨著網際網路媒體屬性越來越強,網上媒體管理和産業管理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變化。特別是面對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網路和即時通信工具用戶的快速增長,如何加強網路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路資訊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

  ——2013年11月15日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説明

  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對一個國家很多領域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要認清我們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充分認識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網路安全和資訊化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必須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做好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要處理好安全和發展的關係,做到協調一致、齊頭並進,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

  要抓緊制定立法規劃,完善網際網路資訊內容管理、關鍵資訊基礎設施保護等法律法規,依法治理網路空間,維護公民合法權益。

  ——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網際網路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把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産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性。但是,這塊“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樣要講法治,同樣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

  (據新華社)

  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

  要制定全面的資訊技術、網路技術研究發展戰略,下大氣力解決科研成果轉化問題。要出臺支援企業發展的政策,讓他們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成為資訊産業發展主體。

  ——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網際網路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確保融合發展沿著正確方向推進。

  ——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

  (據新華社)

  資訊領域沒有雙重標準

  當今世界,網際網路發展對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戰,必須認真應對。雖然網際網路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徵,但每一個國家在資訊領域的主權權益都不應受到侵犯,網際網路技術再發展也不能侵犯他國的資訊主權。在資訊領域沒有雙重標準,各國都有權維護自己的資訊安全,不能一個國家安全而其他國家不安全,一部分國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國家不安全,更不能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所謂絕對安全。國際社會要本著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則,通過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路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網際網路治理體系。

  ——2014年7月16日習近平在巴西國會發表《弘揚傳統友好 共譜合作新篇》演講

  中國願意同世界各國攜手努力,本著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則,深化國際合作,尊重網路主權,維護網路安全,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路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網際網路治理體系。

  ——2014年11月19日習近平向首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致賀詞

  中國是網路安全的堅定維護者。中國也是駭客攻擊的受害國。中國政府不會以任何形式參與、鼓勵或支援任何人從事竊取商業秘密行為。不論是網路商業竊密,還是對政府網路發起駭客攻擊,都是違法犯罪行為,都應該根據法律和相關國際公約予以打擊。國際社會應該本著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則,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路空間。中國願同美國建立兩國共同打擊網路犯罪高級別聯合對話機制。

  ——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在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

  當今時代,社會資訊化迅速發展,一個安全、穩定、繁榮的網路空間,對一國乃至世界和平與發展越來越具有重大意義。中國倡導建設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路空間,主張各國制定符合自身國情的網際網路公共政策。中美都是網路大國,雙方理應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就網路問題開展建設性對話,打造中美合作的亮點,讓網路空間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

  ——2015年9月23日習近平參觀美國微軟公司總部 (據新華社)

  抓好網路文藝創作生産

  網際網路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由於文字數位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路化等發展,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要適應形勢發展,抓好網路文藝創作生産,加強正面引導力度。近些年來,民營文化工作室、民營文化經紀機構、網路文藝社群等新的文藝組織大量涌現,網路作家、簽約作家、自由撰稿人、獨立製片人、獨立演員歌手、自由美術工作者等新的文藝群體十分活躍。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據新華社)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梁行 ]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