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幌馬車之歌續曲》在臺出版

2016年10月17日 08:38:07  來源:新華社
字號:    

  “10月14日是鐘浩東、李蒼降等人犧牲的日子。今天我們相聚在二二八紀念館,希望借此向他們表達哀思和敬意。”臺灣著名作家藍博洲13日下午在紀實文學作品《幌馬車之歌續曲》新書發佈會上説。

  矢志“將臺灣民眾愛國史的真相一一齣土”的藍博洲在完成經年累月的調查採訪等工作後,于1988年通過報告文學《幌馬車之歌》,“將鐘浩東的生命史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中呈現出來”,在島內引起轟動,其中部分情節還被著名導演侯孝賢融入其代表作《悲情城市》以及《好男好女》。

  此後數十年間,藍博洲以鐘浩東所涉的“基隆中學《光明報》事件”為脈絡,掇拾事件倖存者的證詞並反覆查證史料,重現了李蒼降、藍明谷、邱連球等3位充滿共産主義理想與熱情的臺灣青年站在歷史岔口,用青春反覆思索臺灣未來,將之具體實踐併為此殉難的過程。

  來自抗日家族蘆洲李家的李蒼降,日據時代曾因閱讀反日書籍入獄5年,光復後前往大陸求學,並從此關注臺灣政治現實與未來。對文學懷有抱負的藍明谷在戰爭期間前往大陸,目睹了國民政府的種種劣跡,從而對臺灣政局産生另種思考與憧憬。出身屏東的邱連球則是熱愛鄉土的農運鬥士,“二二八事件”後在失望之餘投入了更積極的政治改革道路。

  “瘖啞了數十年後,他們的理想才得以在臺灣社會公開。這一次,未盡的幌馬車之歌要唱出他們的青春之歌。”藍博洲在書中寫道,發掘“白色恐怖”歷史,並不是要挑起仇恨,而是“要重新認識因為恐怖統治而荒蕪了40年的那段在臺灣戰後激蕩過的風雷”。

  書中3位主人公的親屬、“白色恐怖”受難倖存者代表,以及島內統派人士和兩岸媒體約50人參加了新書發佈會。李蒼降的遺腹女李素慧説,銘記父輩的最好方式就是揮別悲傷、遠離怨恨,繼承他們的遺志,共同創造和平、安樂的社會。

  藍博洲好友侯孝賢也來到發佈會現場。他説,“白色恐怖”時代對臺灣影響深遠,現在很多人並不了解歷史真相,相信藍博洲的作品能夠幫助人們厘清事實。“影像比文字更易被公眾接受,所以,我會堅持將《幌馬車之歌》拍成電影,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動人的故事”。

  因大學時受到臺灣左翼作家的影響,藍博洲從投身寫作事業起,始終致力挖掘由於政治禁忌而被臺灣社會視若無睹的“白色恐怖”受難者歷史,著有《尋找祖國三千里》《臺共黨人的悲歌》等作品。 (記者趙博 李凱)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