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看臺灣:臺灣要留住高中生

2016年10月17日 08:19:5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灣當局對大陸學生及高校設置的這不準那不行還擺在那裏,其中就包括大陸高校不許到臺灣舉辦招生説明會,但港澳的高校不受此限制。本週,香港科技大學在臺北舉辦招生活動,大受臺灣學子歡迎。臺灣輿論指出,臺灣高中生赴外深造逐年增加,2013年首次超過千人,2015年上升至1412人,看起來數字不大,但已佔當年高中畢業生的0.6%,在臺灣高校過剩的背景下,留住高中生成為挑戰。

  香港高校有高額獎學金

  香港高校相對於臺灣來説開放,香港科技大學本科招生及入學事務處介紹,港科大每年可招收20%非本地學生,每年約開放給臺灣學生20個名額,依學生表現核發各類獎學金,最高4年合計可拿76萬港元。

  據《聯合報》報道,剛從港科大畢業的臺生江則希,從臺灣明星高中建國中學畢業後,看重香港國際化的背景和全球金融市場地位,以高分成績入讀港科大,4年拿到商學院雙主修學士學位。江則希認為到香港讀書大開眼界,同學都很優秀,全英文的教學環境激發了潛能。再加上學校資源豐富,與企業合作密切,讓他在校期間就找到了創業方向,他與夥伴開發了用於高中生課後輔導的APP,已在新加坡和臺灣、香港地區打開市場。

  參加招生會的一位建國中學高三學生表示,他想到香港念商科,香港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他去年已經參加了香港高校舉辦的體驗營,體驗全英語授課,認為自己能適應,高中畢業首選去香港深造。

  一位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目前在北京工作的臺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初去香港唸書,就是想接觸不同的人和事,不呆在固有的生活圈子裏。她畢業後留港工作,現在又被派來北京,未來還有可能到東南亞工作,如果畢業于臺灣,可能只局限于臺灣的市場,不會有這麼大的天地,有更多的學習和歷練機會。

  大陸臺生已過萬

  過去臺灣的小留學生都是到歐美,近些年臺生到香港、大陸深造的越來越多。大陸高校雖然不能赴臺招生,但大陸1985年就開始招收臺灣學生,已有300多所高校供臺生選擇。除參加大陸高考外,臺生可憑臺灣的成績申請大陸高校免試入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對臺生自辦入學考試,臺生還可先讀預科再入學。目前,已有過萬名臺灣學生在大陸各地高校學習。

  大陸的吸引力日增,接受記者採訪的一位大學教授分析,這是因為臺灣高校擴張,辦學經費攤薄,教學品質下降,臺灣高校良莠不齊,使有志成才的高中生出外深造。此時,大陸同文同種的優勢顯現,就讀費用也相對便宜,再加上經濟形勢向好,就業前景光明,不少高中生的父母家人就在大陸工作,選擇大陸高校便順理成章。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臺灣對大陸了解加深,那種大陸落後、成績不好才去大陸讀書的偏見正在解除,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大陸教育的實力:不少高校歷史悠久,在國際上知名度高,與世界名校交流合作深入,比如北大與哈佛合辦光華管理學院,清華與耶魯合作金融教學,中央音樂學院與巴黎大學長期合作等,這對臺灣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正在清華大學就讀的一位臺生告訴記者,除了專業,她最大的收穫還包括了解不同省份同學的文化,“太有趣了!”,這讓她學會了體諒與包容。她建議臺生到大陸深造要擺正心態,不能抱有優越感,“那會很受挫,強手太多;也要開放心胸,接受不一樣的事物。”

  人才流失成隱患

  高中生出走,高校校長最有感觸。臺灣師大校長洪仁進提出:“臺灣各大學要正向面對,逆向思考,大學不能再被動等學生申請,要思考如何提升誘因,比如獎學金、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等。”

  臺大教務長郭鴻基認為,高教是帶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各地都在投資。大學要做好“功課”讓學生願意留下。臺大去年開始積極推動課程改革,這學期推動“次專長”課程,讓學生有機會為自己的畢業證書加值,提升教學品質及學生競爭力。

  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近年推動“高教創新轉型方案”,鼓勵高校境外辦學、結合企業、利用民間資源。計劃美好,收效不大。輿論指出,人口下降、人才外流是臺灣發展的隱患,這並不只是教育問題,有關經濟、社會諸多因素,要調整薪資結構、鬆綁人力政策、創造優質工作環境才能緩解問題。繼科技、企業、文化人才出走後,現在越來越多的高中生選擇外出讀書,這絕非臺灣之福。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