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敦煌文化藝術展首進臺灣高校

2016年10月17日 08:18:0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北觀眾參觀敦煌文化藝術展。

  反彈琵琶、千手千眼觀音、西域商隊……一幅幅珍貴的敦煌莫高窟壁畫令臺北的觀眾連連稱讚。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和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絲路拾珍——敦煌文化藝術展”,近日在臺北的臺灣師範大學拉開序幕。

  首次走進臺灣高校

  地處大漠的敦煌石窟,記錄著中華文化千年的美術工藝和宗教信仰,也承載著絲綢之路上東西方的文化和風情。主辦方認為,敦煌石窟的價值與意義,除了美術工藝、宗教信仰之外,也在於它歷經千年歲月所積累的社會經濟發展符號。用今天的視野來看,敦煌石窟憑藉其豐厚內涵,讓後人得以一窺歷朝歷代的建築樣式、天文曆法、交通工具、婚嫁禮儀、喪葬習俗等多項內容的圖像資料,彌足珍貴。

  主辦方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於廣大臺灣觀眾而言,敦煌文化充滿著神秘的氛圍和浪漫的情懷。此次展覽是兩岸恢復往來30年後,以敦煌石窟為主題的展覽首次走進臺灣高校,可謂內容珍貴,意義不凡。考慮到反響熱烈,展覽將先後在臺灣師範大學、屏東大學和中興大學展出,遍及臺灣北、中、南3所高校。

  創新展示千年文化

  展覽以“漫漫絲路”、“莊嚴佛宮”、“敦煌萬象”及“沙漠瑰寶”4個單元來介紹敦煌石窟的文化藝術。其中,“漫漫絲路”以照片、圖表等形式介紹絲綢之路起源和佛教發展簡史;“莊嚴佛宮”展現了敦煌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數十幅壁畫,包括故事畫、尊像畫、經變畫、供養人像和裝飾圖案等,向觀眾介紹其美術形式、壁畫分類及佛教典故;“敦煌萬象”介紹通過壁畫所折射的各個朝代的世俗生活風貌;“沙漠瑰寶”則詳細解釋了敦煌石窟的製作工藝、繪製材料和開鑿因緣。

  此次陳列的雖是千年文物,觀賞起來卻一點也不枯燥。記者在展廳中看到一位來自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的同學正在用毛筆認真勾畫著佛手圖案。“這個展覽很有意思,可以親自畫一畫,體驗壁畫的線描演變。”她告訴記者説。

  據了解,為迎合臺灣年輕人的觀展偏好,主辦方製作了4段影片在展場迴圈播放,分別介紹敦煌今貌、岩彩顏料製作流程以及“捨身飼虎”“降魔成道”經變畫的觀賞方法。此外,每件展品的旁邊都有一個二維碼。觀眾掃描後,手機中就能顯示文字、圖片和動漫的佛教故事。新穎的形式受到觀眾的好評。

  開闢兩岸交流新路

  觀眾李女士告訴記者:“文化應該向下紮根,臺灣年輕人應該從中華文化中去認識自己的成長背景以及未來所繫。因此,敦煌文化展走進臺灣高校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絡部部長陳愛民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敦煌文化這樣的展覽,保護我們共同的歷史記憶,守望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和文化血脈。這是海峽兩岸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的責任和使命。”

  “中華文化延續數千年,始終在世界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前兩岸關係面臨不確定性,文化交流所扮演的角色和責任就更加重大。”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説,“希望未來能擴展到更多學校,並開展敦煌文創大賽、兩岸青年敦煌行旅等創新活動,讓兩岸年青人一起學習研究敦煌藝術,共同感受中華文化之美,用敦煌展覽來開闢一條兩岸交流新路。”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