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   正文

閩南山歌——跳躍在海峽間的不老音符

2015年10月21日 15:23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閩南山歌——跳躍在海峽間的不老音符

  在南靖土樓前,簡良發向遊客唱起閩南山歌。

  六旬歌王唱紅兩岸

  “碧水青山樓外樓,海峽西岸看土樓,土樓故里何處有,福建南靖把你留,裕昌樓塔下村雲水謠,奇樓異景讓你醉,田螺坑和貴樓懷遠樓,世遺景觀心中留……”15日,記者剛走進南靖縣和貴樓,便聽到悠揚的歌聲從土樓裏飄出。走近一看,原來是六旬歌者簡良發在為臺灣遊客獻唱。

  簡良發是閩南山歌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經常編唱富有閩南風情的山歌,被當地人稱為“閩南山歌歌王”,而他更是南靖土樓的一大招牌。

  “看土樓,一看建築,二看文化,山歌就是活化的閩南文化,是福建土樓的最佳代言人。”在現場,簡良發的解説妙語連珠、聲情並茂,時不時再插上幾句山歌,逗得幾位臺灣遊客樂呵呵,跟著學唱起來。

  “閩南山歌傳承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它來源於土樓人對日常生活勞作的感悟,更是土樓民俗文化的縮影。”簡良發告訴記者,閩南山歌較為自由,歌詞一般都是即興編創,體現了土樓人的智慧和藝術才能,更得到了海峽對岸臺灣同胞的喜愛。

  説起這段兩岸緣,簡良發打開了話匣子。2010年5月,南靖縣組團赴臺開展為期10天的土樓旅遊宣傳推介活動,簡良發正是其中的一員。在臺北、高雄、宜蘭、澎湖、金門等地,簡良發身穿寫有“福建土樓故里南靖”的土樓裝,給臺灣鄉親説土樓、唱山歌。

  “我講的土樓故事,唱的閩南山歌,臺灣老百姓都非常喜歡。這幾年,有很多臺灣遊客到南靖土樓玩,他們一眼認出我,還非要請我唱山歌呢!”簡良發開心地説道。

  “土樓F4”閃耀寶島

  初見莊國清,他正悠閒地用板胡拉山歌,偶爾還哼唱上幾句。與簡良發一樣,今年65歲的莊國清在南靖也是一個名人,不但成立了“土樓F4”組合,還在臺灣拿過金獎。

  “瞧瞧,這是我們在臺灣獲得的獎項,這是我這輩子最值得驕傲的一件事。”剛一坐下,莊國清就拿出獎狀和獎盃,並直言“能夠到臺灣唱山歌很幸運”。三年前,臺灣阿里山杯舞蹈服飾合唱藝術盛典在桃園舉行,莊國清與另外3人組成南靖代表隊,以福建省唯一代表隊的身份,參加了比賽。

  事實上,這四名成員都不是科班出身,主唱曾金瑞是土樓民俗表演隊隊員,二胡手簡萬章是業務員,另一位二胡手陳文彬是老師,而莊國清退休後則在一家藥廠當門衛。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他們決定臨時“搭夥”,組建了“土樓F4”。

  “雖然不是專業的歌唱演員,但既然去臺灣唱,就要把山歌唱好。”比賽當天,他們共唱了三首歌,其中兩首是閩南山歌。莊國清回憶説,當時唱完山歌,臺下觀眾全場起立,一直鼓掌、一直歡呼;來自臺灣和香港的評委也一致稱好,有的點評“原汁原味,鄉土味十足”,有的評價“唱腔和伴奏到位,唱出了客家人的精神風貌”。

  在臺灣獲獎後,莊國清等人更加自信,決心把閩南山歌一直唱下去。如今,南靖的四里八鄉經常可以看到“土樓F4”的身影,而他們也時常到南靖雲水謠景區,為中外遊客獻唱山歌。“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人知道,南靖不僅有世遺土樓,還有極具特色的閩南山歌。”莊國清説。

  古老音符如何不老

  南靖縣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豐富,擁有閩南山歌、客家土樓等傳承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瑰寶。簡良發説,他們那一代人從小跟著祖輩唱山歌,大多數人都會唱。然而,隨著年歲漸長,老人們開始擔憂山歌的傳承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很少唱山歌,也不喜歡唱,這幾百年的山歌傳承,怕是要斷了!”簡良發坦言,由於後繼乏人,閩南山歌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為此,除了編唱山歌,如今簡良發也開始教授起山歌。面對一批批來南靖土樓交流體驗的臺灣中小學生、華裔青少年,簡良發會主動教授孩子們學山歌、唱山歌。“傳唱是最好的保護!”他説,只要年輕一代學會了,唱起來了,閩南山歌自然會代代傳承下去。

  更為可喜的是,南靖當地政府已經開始有所動作。比如,撥出專項資金,發掘整理閩南山歌、土樓樓名對聯等文化資源;成立專業文化研究機構,組織專人編纂出版土樓文化書籍,蒐集整理閩南山歌曲目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確定閩南山歌民間傳承人等等。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保護、傳承閩南山歌還許多可作為的空間。福州大學中文系教授施曉宇認為,針對閩南山歌傳唱人少,新鮮血液不足的狀況,文化部門可以牽線搭橋,把非遺項目的種子撒播到校園中去,重視新生力量的培養。

  具體而言,可以將閩南山歌引入中小學音樂課堂,讓學生學唱山歌;在學校的家長開放日或者文藝彙報演出中,鼓勵學生與家長共同創作、表演閩南山歌。此外,學校還可以把閩南山歌列為研究課題,挖掘閩南山歌的歷史底蘊,豐富其時代價值等,吸引更多好聲音一起來傳唱古老的旋律。

  採訪手記>>>

  山歌傳承呼喚兩岸傳唱

  不論是臺灣青少年跨海而來向簡良發學唱山歌,還是莊國清等人赴臺參加山歌大賽捧得金獎,都佐證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山歌在臺灣很有市場,頗受歡迎。

  臺灣民俗專家許樹祥告訴記者,早期遷居臺灣的客家人出沒于崇山峻嶺,在田間辛苦勞作,沒有什麼娛樂方式,久而久之,山歌便應運而生了,它是臺灣客家鄉親平時重要的娛樂方式,也是客家文化的精髓所在。如今,山歌在臺灣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保護,學山歌、唱山歌蔚然成風。

  南靖與臺灣枝相連、根相通,在山歌傳承與保護的道路上,聯手合作不失為一條捷徑。首先,在劇本、唱腔、歌詞、曲調等基本元素方面,雙方可以互通有無,豐富山歌的多元性。其次,以山歌為紐帶,可以聯合舉辦山歌文化節、山歌賽、山歌研討會等,以觀摩、展覽、比賽等形式,加強兩岸山歌的藝術交流。

  此外,還可以集合兩岸優勢資源,攜手進行人才培養。例如,推動山歌進校園,成立山歌傳承保護中心等,讓山歌在兩岸間代代傳唱。(記者劉深魁 通訊員郭碧燕文/圖)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