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觀點評論  >   正文

臺灣豈能坐視“一帶一路”商機溜走?

2015年04月01日 08:4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趕在亞投行創始會員國申請的截止之日,臺灣陸委會3月31日透過大陸國臺辦向亞投行籌備秘書處提交意向書。消息不出所料地再度引發綠營泛政治化批評。但不論有多少爭議,只要回歸經濟層面思考,臺灣沒有任何理由坐視“一帶一路”商機擦肩而過。

  綠營批評“脫韁野馬”

  “一帶一路”是大陸的國家戰略,也可能成為一個全球戰略。大陸要建立一個從東亞太平洋地區連接中亞、南亞、中東,直至歐洲的交通運輸網路和經濟、貿易、金融合作安排。亞投行則負責給亞洲國家提供基建資金,據估,2010年至2020年亞洲的基礎建設至少需要8萬億美元。

  “一帶一路”蘊藏的巨大商機不言自明。截至3月30日,已有46個國家表態願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

  香港于去年12月就早早表達了加入亞投行的意願,相比之下,臺灣顯得有點猶豫。幾天前,臺當局“經濟部長”的表態還是“尚未受到邀請”,“行政院長”則説“若受邀將評估”。到3月28日的亞洲博鰲論壇上,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時,才表示希望加入亞投行。

  馬英九發言人陳以信透露,馬3月30日召開 “國安高層會議”,決定將由“財政部”擬定臺灣參與亞投行的意向書,經“行政院”核定後,由陸委會請大陸國臺辦提交亞投行籌備秘書處。陳以信説,亞投行規劃屬於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側重亞洲基礎建設;臺灣如能加入,將有助於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增加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

  島內針對“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是否過於依賴大陸經濟”以及臺灣加入亞投行的名稱問題。自去年底輸掉“九合一選舉”以來,臺當局的兩岸政策轉趨退守,因而對相關議題表現謹慎。

  民進黨“立委”段宜康等人3月30日批評稱,在“行政院”“國安會”等都未開過會的情況下,馬英九就接受媒體採訪提出三大理由表明要加入亞投行,“猶如脫韁野馬”。親綠的《自由時報》,3月31日以頭版頭條批評馬英九“一人決策加入亞投行”,“又搞黑箱”。

  入亞投行並無困難

  大陸歡迎各方來共襄“一帶一路”盛舉,當然不願將臺灣排除在外。大陸此次沒有主動發出邀請,但顯然對臺灣加入亞投行仍持歡迎態度。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習蕭會”前表示,臺灣“當然有機會”加入亞投行。而根據蕭萬長幕僚轉述,習近平聽到蕭萬長表達意願時,連説了3個“好”字。海協會長陳德銘3月29日也表示,對臺灣加入亞投行,“沒感覺到什麼困難”,因為兩岸過去合作有慣例,兩岸也有很好的溝通渠道。

  對於臺灣要怎樣加入亞投行以及島內疑慮的“名稱”問題,外交部長王毅3月28日表示,亞投行的參與有一定標準,怎麼來處理,臺灣與香港要進一步協商,臺灣加入亞投行的名稱問題,“按國際慣例來辦”。

  亞投行是多邊國際銀行,故而臺、港的參與並不依據普遍的會籍原則,而是特殊案例,要另行協商。而協商中最顯著的問題是名稱,王毅也已作出交代,即循國際慣例辦理,顯然,臺灣入亞投行並不存在技術難題。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