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觀點評論  >   正文

臺媒:臺灣“保持現狀”極其荒謬 有識者當為之羞愧

2014年11月14日 14:4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懷柔雁棲湖畔,2014北京APEC主會場

懷柔雁棲湖畔,2014北京APEC主會場。(網路圖)

  台灣網11月14日消息 臺灣《中國時報》14日刊發評論文章《大陸引領現狀、韓國贏得現狀、臺灣輸掉現狀》指出,臺灣所謂“保持現狀”的主張是荒謬、不負責的,因為現狀從未被保持。文章作者為淡江大學副教授林金源。

  全文摘編如下:

  多年來,臺灣一直糾纏在“國家認同”的難題裏。由於資訊不足、心態偏頗、討論不完全,“統獨爭議”的結果,不但傷了和諧與互信,也沒找到可長可久之道。內耗、白忙的結果是:多數人不敢“獨”,但又不願“統”。“保持現狀”遂成為看似頗具智慧,又可忘卻眼前煩惱的一項選擇。

  島內多種民調顯示,“保持現狀”是臺灣勉強獲取的唯一共識。它也是長期執政的全臺最大黨國民黨之兩岸政策基調。近來許多民調甚至出現“永久保持現狀”選項,獲取約半數民眾親睞。

  可是,“現狀”究竟是什麼?“現狀”真能永久保持嗎?如果列舉近日發生在週遭、與臺灣相關的大事,有識者都會為“保持現狀”的主張與心態感到羞愧與不安!

  大陸意氣風發,大開大闔。從倡議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再到建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主導此次APEC,大陸顯然已成國際社會舉足輕重一員。對照美式民主製造出來的跛鴨總統奧巴馬,以及玩弄民粹、搞砸中日關係又急於修補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氣定神閒,似在提醒世人除了西方民主之外,還有一套“以民為本的中國模式”值得參考。

  另一方面,與臺灣長期處於競爭地位的韓國,則與大陸完成FTA實質談判,此約預計明年生效。中韓FTA簽署後,韓國FTA覆蓋率將提升至62.56%,加上其他正在談判且將簽署的FTA,覆蓋率將達8成以上。反觀臺灣,即便加上ECFA早收清單,覆蓋率僅9.69%。不僅貿易戰中已居弱勢,又把首要的大陸市場讓給韓國,此後企業在臺投資與薪資提升動能都將因此受損。

  在此風雲詭譎的時代,經濟“現狀”為何?

  大陸與美國對比,美國經濟規模1990年約為大陸的14.35倍,到2000年降為8.23倍,預估到2014年會再降至2.08倍。根據前述趨勢,大陸取代美國,成為第一經濟體指日可待。

  兩岸對比,大陸經濟規模在1990年時,約為臺灣的2.46倍。此數字到2000年升為3.66倍,預估到2014年會再升至16.27倍。

  臺、韓對比,韓國經濟規模在1990年時,約為臺灣的1.54倍。預估到2014年,此數字將增為2.57倍。如以每人GDP取代經濟規模,重復前述的兩兩對照,所獲結論亦頗類似。

  政治層面的“現狀”,其轉變更是巨大。

  1971年以前,在臺灣的國民黨當局“代表全中國”,坐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席位上,享有否決權。大陸則仍在艱難摸索發展道路。美國不僅連續提供15年鉅額援助,在物質上協助國民黨當局,更以實際軍事行動“捍衛”臺灣防務。

  1971年之後,聯合國席次被大陸正式取代,大陸在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中享有威望;臺灣則陷入不知自己是誰的認同危機。進入21世紀,911、伊拉克危機和金融海嘯,陸續侵蝕美國國力與獨霸地位。美國越是“引日制中”,越是凸顯美、日與中國實力的此消彼長。

  臺灣民眾只要打開眼、耳,就會發現亞太“現狀”從未“保持”,而且引領現狀不斷改變的正是海峽對岸的大陸。美、日連手尚且無法阻擋此趨勢,韓國順應時勢,則成現狀中的贏家。反觀臺灣,在綠營操弄“保持現狀”迷信,以及藍營怯懦畏戰之下,逐漸被邊緣化而不知、不悔。

  “保持現狀”是荒謬、不負責的主張。因為現狀,從未保持。(台灣網 何建峰)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