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臺淪為"一帶一路"路人甲?蔡當局"無動於衷"輿論憂慮

2017年05月15日 06:11:07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4日在北京開幕,很多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各界貴賓出席。就在全球高度關注、熱議“一帶一路”的商機和未來影響時,近在咫尺的臺灣卻淪為路人甲。

  國民黨孫文學校南院等團體14日在高雄舉辦“一帶一路下的高廈民間合作”論壇,討論“一帶一路與孫中山實業計劃”等話題。臺灣大學教授、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説,臺灣不應該成為“一帶一路”的路人甲,應該想辦法參與,最主要的是“一帶一路”是非常重要的經濟商機。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稱,臺灣和大陸地理距離鄰近,運輸成本和交易成本較低,兩岸優勢互補攜手賺全世界的錢,本是順理成章之事,但少了“九二共識”的通關密語,“一帶一路”的寶庫很難對臺灣敞開大門,“臺灣勢必成為世界島外的孤兒”。

  相對於民進黨當局的“無動於衷”,輿論對不能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充滿憂慮。《聯合報》14日稱,大陸這次盛大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場地,與3年前北京亞太經合會議(APEC)同在北京雁棲湖,但臺灣換了新政府後,當年臺灣媒體追逐前“副總統”蕭萬長的盛況不再,臺灣也成了亞太經濟體中的缺席者。文章回顧説,馬英九執政時期,主張臺灣要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雖然不常提到“一帶一路”,但強調要積極爭取加入亞投行,並協助臺商走出去。在2015年的兩岸領導人會面中,大陸領導人表示歡迎臺灣參加亞投行、“一帶一路”倡議。但是蔡英文上任以來,兩岸互信不再,蔡本人對“一帶一路”冷眼旁觀,連亞投行都不提了,“導致全球都關注的這次高峰論壇,只有臺灣置身其外”。

  當然,蔡英文很有“阿Q精神”。她日前在接受東南亞媒體聯訪時稱,“新南向”和“一帶一路”是完全不同的模式,臺灣擁有強大的民間企業及醫療、教育、技術創新等軟實力,這些都不是金錢或政治力可以取代或阻擋的。《聯合報》忍不住質問,既然臺灣的強項是軟實力,何以編列8800億元新台幣以基礎建設為主的“前瞻計劃”?“新南向”的模式是什麼,為什麼與“一帶一路”完全沒有交集?還有輿論乾脆嘲諷説,蔡英文也真説得出口?之前李登輝和陳水扁時期都曾推行“南進”或“新南進”,均以失敗告終,很多臺商賠得血本無歸,至今心有餘悸。現在蔡英文重走他們的老路,未來能有幾分勝算,估計連她自己都心裏打鼓。

  針對臺灣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事宜,大陸國臺辦曾在4月回應稱,高峰論壇是一場國際活動,參加論壇活動的代表都是應主辦單位邀請前來;我們已經多次做過表示,歡迎廣大臺商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用發展機遇,這個態度沒有改變。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4日評論稱,大陸日前與美國同步公佈兩國就十項貿易領域達成共識的“早期收穫清單”,美國也派出高級別代表團參加“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這顯示中美兩國長期以來在經貿上的分歧已有突破,雙方關係正逐步升溫,無疑給臺灣帶來沉重的壓力。 文章説,臺灣問題不是美國的優先考慮,只要代價合宜,美國就可能跟大陸達成交易,這才是臺灣最應該注意的事情,蔡當局要思考是否還要繼續走“聯美抗中”的老路。《旺報》的一篇評論稱,臺灣雖然和歐亞大陸不相連,但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要衝位置,攀上“一帶一路”的舞臺演個角色本非難事。然而,蔡英文不肯接受“九二共識”,又在就職演説中強調“要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經濟體的現象”,結果這麼一個規模宏大、商機無窮的開發計劃,臺灣卻沒有機會參與其中、共榮共用,只能在“一帶一路”的大舞臺邊上當個路人甲。

  《聯合報》説,不僅香港抓緊商機,爭取以獨立經濟體的身份參加亞投行,連英國、德國等G7成員都相繼加入為推動“一帶一路”而設的亞投行。同為“亞洲四小龍”的臺灣,政府若無視這股新趨勢,尋找“新南向”與“一帶一路”的可能交集,臺灣將被邊緣化,遠遠拋在世界的後頭。香港中評社14日也説,執政者不急,但很多臺商以及可能因此失去商機的業者卻非常著急,更多的專家學者則擔心臺灣被進一步邊緣化,嚴重影響臺灣未來的經濟發展,淪為“一帶一路”的旁觀者。文章説,目前臺灣已經落後,但還有機會,蔡當局應該在兩岸同屬一中的問題上有明確的表態,為兩岸關係的改善及臺灣參與國際活動,包括參與“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創造必要條件。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