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葉克冬系列專訪”之交流篇】共用經濟發展機遇 共擔文化傳承責任 做好青年交流工作

2017年03月08日 16:12:35  來源:華廣網
字號:    

全國政協委員、海協會副會長葉克冬接受本網記者採訪(陶寧薇 攝)

全國政協委員、海協會副會長葉克冬接受本網記者採訪(蔡二慶 攝)

  華廣網6月7日北京訊 (陶寧薇 洪莉萍)多年來,大陸方面高度重視兩岸在經貿、文化、青年等領域的交流交往,並出臺相關政策措施,舉辦許多活動。如今,面臨新的形勢與機遇,兩岸交流又該如何推進?全國政協委員、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葉克冬7日接受記者專訪,給出詳細答案。

  經貿交流:歡迎臺灣同胞參加“一帶一路”建設 共用發展機遇

  大陸的“一帶一路”建設不僅為大陸經濟注入活力,也為沿線各地的人民帶來商機與福祉。葉克冬副會長表示,歡迎臺灣同胞參加“一帶一路”建設,共用發展機遇。

  葉克冬指出,“一帶一路”建設,在包括投資、貿易、物流、基本建設等方面,為臺灣工商界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市場空間。

  從這兩年情況看,雖然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進程中斷,但經貿交流合作依然熱絡。去年臺商來大陸投資同比大幅增長,兩岸貿易也基本平穩。葉克冬稱,一些臺灣工商界、農漁界人士抓住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加速將半導體、整合電路等優勢産業帶來大陸佈局,加大與大陸的産業、金融、電子商務、農漁業等領域的合作。兩岸在這些領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廣闊。還有許多臺商開始從大陸的東南沿海向中部和西部推進,搭上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快車,取得了新的進展和成果。

  葉克冬強調,當前兩岸經貿合作面臨的政治干擾,來自民進黨當局。他們鼓吹所謂的“新南向政策”,人為阻斷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進程,圖謀削弱兩岸的經濟聯繫。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是民進黨當局改變與大陸為敵的立場和政策。相信臺灣的工商界、農漁界人士很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不會盲目地跟著民進黨當局跑。

  文化交流:兩岸都有責任保護、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兩岸文化交流的重點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流,這是兩岸共同的財富,兩岸同胞應該如何聯手保護、繼承、弘揚這些文化?葉克冬表示,兩岸都有責任保護、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深入開展交流。

  葉克冬認為,其中主要有四方面的工作可以做:

  首先,兩岸都有責任保護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遺産。與大陸一樣,臺灣也有不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藏,如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藝術珍品,歌仔戲、布袋戲等中華優秀戲劇節目,還有其他許多中華文化的傳承和表現形式。這些文化遺産都應該得到很好的保護。我們也鼓勵兩岸聯合申報世界級的中華文化遺産。

  第二,兩岸都應該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且將其對外宣傳推廣,使其能夠進一步發揚光大,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第三、兩岸要深入開展一些具有歷史性、區域性特點的文化交流,如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中原文化、根祖文化、海派文化等。特別要重視對重點品牌的交流研討,提高文化交流的品質和效益。

  第四、要不斷深化專業領域的對口交流與合作,研究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的連結點,使之發揚光大。兩岸之間要取長補短,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青年交流:要落實政策、對話輔導、拓寬門路

  多年來,大陸方面高度重視為臺灣青年來大陸求學、就業、創業搭建平臺、提供便利、解決實際問題。

  葉克冬指出,大陸出臺了多項政策和措施,比如在就學方面,擴大招收臺生的學校數量和名額、制定專門的招生考試政策、與大陸學生同等收費、把臺生納入醫保、推動臺灣方面擴大承認大陸學校的學歷、鼓勵臺灣青年學生來大陸游學等;在就業創業方面,減少和取消臺胞在大陸就業的行業和資格限制、提供就業和實習的崗位、創辦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加強輔導資助力度、提供社會保障、服務和生活便利等。

  葉克冬表示,今後還會出臺更多的、更切合實際的政策措施。在這方面要繼續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認真做好有關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加強監督檢查和制度保障。拆除在執行政策過程中的一些“玻璃門”、“彈簧門”,簡化相關手續,特別是要打通落實政策的最後一哩路。真正做到對兩岸青年一視同仁,例如,要消除一些企業和單位不敢用、不願意用臺灣青年的顧慮和障礙等。

  二是要認真關心、幫助臺灣青年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對話輔導,解決他們碰到的一些具體困難和問題。對於他們長期形成的一些思維和生活習慣,我們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要使臺灣青年和學生儘快適應在大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真正感受到“回家”的溫暖。

  三是要進一步拓寬臺灣青年在大陸就業、創業的途徑和門路。我感覺,除少數職業之外,一般的行業和職業資格可以更全面地向臺灣同胞開放。同時,也要解決好他們的職稱晉陞、生活福利和社會保障等一些具體問題,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責任編輯:齊昕]

相關內容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