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臺學者:臺當局"行政院長"林全是替罪羊 等著被祭旗

2017年02月06日 08:42:25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2月6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臺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包正豪發表評論指出,自2000年以來,臺當局“行政院院長”與“部會”領導們任期很少有超過1年的,蔡英文當局也一樣,林全“組閣”才9個月即進行第一波改組,4位“部會”領導中箭落馬。根據臺灣媒體旺旺中時4日的民調,有近半數的受訪者認為第二波“內閣”改組應在蔡英文“就職”滿週年前進行,意思是説,3個月內趕緊做。

  臺灣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包正豪在“中時電子報”發表評論稱,“內閣”改組,從執政者角度出發就是響應民意。因為過去9個月以來的施政成效不彰,蔡英文民意支援度快速下滑,為避免民怨歸咎於蔡,民進黨當局必須找出替罪羔羊,撤換一些“部會”領導,所以選中“衛福部”、“勞動部”、“科技部”和“農委會”開刀。不過,從民調看起來,這樣的改組並不能讓社會大眾滿意,除了“獨派”劍指“行政院長”林全,欲去之而後快外,其他社會輿論不是對新任“部會”領導的適任性有所質疑,就是認為“沒有搔到癢處”,沒把該換的人換掉。

  文章指出,同一份民調顯示,有近半數、不分藍綠的受訪者並不滿意改組結果,且有接近半數不分藍綠的民眾認為要在520以前再度改組。這些輿論與數據都指向一個結論:蔡英文的執政績效不受民眾認可,社會期待更快與更大幅度的改組。

  文章質疑,在這份民調當中發現,百官之長的“行政院長”林全,理論上應該替施政績效不彰負責的人,卻有接近半數的民眾認為應該要繼續留任,給個機會。身為“閣揆”督導各“部會”領導,民眾卻不將責任歸咎於他,而是直接把目標對準理論上是其下屬“部會”領導,這是什麼道理?

  文章分析,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島內民眾其實很清楚目前的政治現實,知道林全不過是個傀儡,對人事與政策毫無影響力。“部會”領導人選輪不到他來決定,無非是蔡英文辦公室交辦人事;各“部會”所推動的政策,也是蔡辦和各“部會”之間直接溝通,和“閣揆”沒什麼關係。“行政院長”唯一的功能,就是在“立法院”和社會輿論之前充當蔡英文的擋箭牌,而在事情無法收拾,蔡英文聲望跌到谷底的時候,被推出來祭旗,作為承擔責任的那個人。既然如此,誰來當“行政院長”其實是無關緊要的。

  那麼這場“內閣”改組的意義在哪?文章指出,從執政者的角度出發,比較像是拋出幾個無足輕重的小棋子以平民怨,順便純潔隊伍,只不過民調結果顯示民眾並不買賬。所以林全説“不會再有第二波改組”的發言其實毫無意義,因為這是一場和“閣揆”無關的“內閣”改組。決定改組的幅度與速度不是“行政院長”的意志,而是蔡英文支援度下滑的幅度與速度。林全能夠做的,就是等著被推出來祭旗,承擔所有責任的那一天到來。(台灣網 盧佳靜)

[責任編輯:盧佳靜]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