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專家:安插“臺獨”掌司法 蔡英文偷渡“兩國論”

2016年10月20日 15:35:43  來源:海外網
字號:    

  最近臺灣立法機構正在審查“司法院長”和“大法官”人選提名案,不少臺灣媒體和學者都認為這一過程是在上演一幕幕的荒誕劇。“中華民國”的準“司法院長”公開拋出“兩國論”,未來要解釋“中華民國憲法”的“大法官”根本不屑“中華民國憲法”。這些言論聽起來荒謬,但是深入分析背後的“看不見的手”的操作過程,又並不荒謬。這不過是蔡英文當局自以為高明,可以瞞天過海偷渡“法理臺獨”的危險鬧劇。

  先説説這些被提名位置本來是幹什麼的,按照“中華民國憲法”及“增修條文”的規定,“司法院”設“ 大法官”15人, 並以其中1人為“院長”、1人為“副院長”。“司法院院長”是司法機關最高首長,為 “大法官”會議主席,對“釋憲”決議擁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這些“大法官”們是可以對“憲法”做解釋的人,擁有臺灣有關法律所有疑難雜症的最高和最終解釋權,他們的解釋是有法律效力的。

  再來看看這次提名的幾個人,首先是“司法院長”被提名人許宗力,他接受質詢的時候公開説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類似當年的東德西德”。且不論他對東西德問題的無知,單單這句話不就是赤裸裸的“法理臺獨”宣言嗎?許宗力就是“兩國論”的始作俑者,曾經出版過專著論述“兩國論”,蔡英文的“兩國論”源頭就是他。

  許宗力“兩國論”話音未落,10月17日到立法機構接受質詢的“大法官”人選許志雄,不僅繼續許的論調,還加碼表演。許志雄在回答國民黨民代柯志恩的問題時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一個國家,兩邊都是個國家,未來臺灣走向如何,要尊重全臺灣兩千三百萬人民的決定”;國民黨民代林德福問許志雄,“是否還是“兩國論”的堅信者?”許志雄説,他是大法官被提名人,不適合表達意見,但是人不可能跟過去的主張切割,以前怎麼講,未來還是這樣講。林德福接著又問許,你願不願意唱“中華民國國歌”?許志雄説,“人不能違背良心,歌詞裏第一句話“三民主義”,但是三民主義的問題很多。在被問到他怎麼理解“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的理解時,他反問,固有疆域是什麼,是黃帝蚩尤大戰時候的疆域嗎?民進黨籍民代羅致政問,臺灣領土是哪塊?許答,僅“臺、澎、金、馬”,中國大陸那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不可能是臺灣的領土;人民也是2300萬,不是十幾億。“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但不是正常國家,中華民國是被中國廢棄不用的國號”。

  這些話越聽越讓人覺得荒謬,這些根本不認“中華民國”存在,也對“中華民國憲法”不以為然的“臺獨”分子,未來要做的工作竟然是維護和解釋“中華民國憲法”。不過,看看那個提名他們的蔡英文,回想蔡英文在給全體民進黨員的那封信裏提到的“憲政體制的羈絆”,再看蔡英文談兩岸關係可以談“中華民國憲法”,但決口不提這個“憲法”裏明確表達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實質意涵,連“兩岸同屬一個中華民國”的話都不敢説出口,就不難明白,因為他們就是蔡英文要找來幫她做事的人啊!他們就是要為蔡英文解除這些“羈絆”的人,要為蔡英文實施“法理臺獨”背書的人,就像國民黨“立委”們質疑的一樣,用這些深綠人士擔任“大法官”,根本就是在為“臺獨”佈局。而且,根本不需要等到未來“制憲”,他們是要通過“釋憲”來代替“制憲”,通過這些深綠背景的“大法官”們和綠營民代一問一答地套招表演,再經由綠營媒體名嘴的配合宣傳,把中國的概念從“中華民國憲法”裏一點一點地淩遲刮去,最後全部偷渡成“臺獨”的論述,從而完成“法理臺獨”。

  這也就是蔡英文不認“九二共識”的根本原因,“九二共識”是基於兩岸的憲制性文件都有的明確兩岸都在謀求國家統一、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內涵,是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暫時擱置政治上的分歧才有的共識。蔡英文不要“九二共識”實質上是不要“一個中國”。她不斷説她會“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和相關法律來處理兩岸關係”,但絕口不提“一中意涵”是“釋放善意”,無非是想用時間換空間,讓她可以有時間打著“司法改革”的旗號,用這些深綠的“大法官”們用“切香腸”的方式把“中國”的概念一點點去除乾淨。

  再聯想起前一段時間有藍營背景的謝文定被提名時,被綠營從上到下修理個透徹,最後自己主動請辭,到陸委會發新聞稿説許宗力的言論只代表個人不代表當局立場,都不過是蔡英文導演的這出荒誕大戲的煙霧彈而已。不過再怎麼高明,再如何自我感覺良好,可以瞞天過海,騙術始終是騙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這些招數只會把臺灣帶往更加危險的境地,大陸有《反分裂國家法》,有“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行徑”在前面等著她呢!

  (葉青林,華中師範大學兩岸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