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臺代表在世衛大會“謹言慎行” 全程自稱“中華臺北”

2016年05月26日 08:27: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臺灣“衛生福利部部長”林奏延率代表團赴瑞士參加第69屆世界衛生大會(WHA),並於當地時間25日上午上臺發言。發言中,林奏延全程以“中華臺北”稱呼臺灣,並無觸及敏感話題。此前一天,林奏延與大陸代表場外“巧遇”,只是簡單握手寒暄,引發各界關注。島內輿論擔心,基於“九二共識”具名下的各種國際參與“入場券”恐怕即將失效。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世衛大會25日進入第三天,林奏延上臺發言,全程使用英文,呼籲WHA以及其他會員國支援“中華臺北”穩健參加各項會議及活動,通篇講稿中提及臺方均使用“Chinese Taipei”(中華臺北),不碰觸任何敏感議題,結束後僅説“Thank you”鞠躬結束。這被外界解讀是臺灣“府院”高層要求“低調再低調、謙卑再謙卑”。據介紹,這份講稿經過一再修改,遲至演講前1小時,林奏延還在與“府院”高層熱線,字字斟酌,林奏延還在房間、大會會議室一再演練,到了大會會場,依舊嘴巴唸唸有詞。

  《自由時報》25日稱,林奏延全程以英文演説,臺方代表團人員説,這是擔心翻譯過程無法“完整呈現”。世界衛生組織隸屬聯合國,重要會議都有包括英文、中文等同步翻譯。但據了解,中文翻譯者多是大陸籍人士,臺方代表團人員透露,有時關於臺灣方面的內容,容易發生無法完整翻譯出來的情況。

  臺灣聯合新聞網25日報道稱,林奏延25日順利站上世衛大會講臺發表演説,滿口“中華臺北”,“臺灣”已完全消聲。林奏延除介紹臺灣的全民健保等制度外,還表達期盼持續與全球夥伴緊密合作。他提到臺灣自1995年開辦全民健保,已覆蓋99.9%的臺灣人民,這是他演説中唯一提到“Taiwanese population”,讓“臺灣”出現在講稿,其他部分都以“Chinese Taipei”表達臺灣的情況。會前説打算講幾句閩南語的林奏延,最後也未兌現。

  臺“外交部”25日晚説,林奏延以臺灣參與世衛大會的正式名稱“中華臺北”代表發言,而歷年來稱呼都是並用,這次並沒有改變,也與任何政治框架無關。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表示,這凸顯蔡英文具“一致性、可預測、可持續”的兩岸關係主張,在國際參與的名義上,不想要有“意外與挑釁”的作為。

  此前一天,臺方代表團的焦慮是如何與大陸互動。臺灣《聯合報》25日報道稱,林奏延24日與大陸代表李斌在大會場外走廊“不期而遇”,握手寒暄。林奏延表示,他是要去非政府組織的餐會致意時碰到大陸代表團的李斌主任,很自然就握手寒暄,自我介紹“我是林奏延”,對方則説“我知道”。從林奏延透露的會面過程,兩人短短的第一次接觸,李斌只説了“我知道”3個字。林奏延坦承,與李斌的“不期而遇”算不上雙邊會談,兩人也沒談到雙邊會談的事。有記者問,這次“不期而遇”算不算大陸釋出善意?林奏延説,“這是一個專業會議,用專業會議角度,這次會面是非常正常、自然的,我個人覺得是個善意”。

  《聯合報》稱,以WHA過去3年的兩岸雙邊會談慣例,都是早就排在會議日程第二天下午,林奏延遲遲等不到通知,顯示此一延續3年、兩岸最高衛生首長在WHA的雙邊會談,可能暫時畫下休止符。臺灣《中國時報》25日稱,此次世衛大會,兩岸的雙邊會談遲遲未能敲定,而大陸日前也表明,沒有“九二共識”兩岸的交流將無法延續,讓外界擔憂兩岸交流“急凍”。

  對於李斌與林奏延的“巧遇”,香港中評社25日評論稱,“巧遇”畢竟不是正式會面、更不是正式會談,不能視為大陸邁出與民進黨當局交流的第一步,也不是“破冰”。大陸已表明立場,只有當民進黨當局確認堅持“九二共識”,兩岸有關的協商和聯繫溝通機制才能延續。臺灣方面今後能否順利出席國際活動,仍然會有變數,變數在於“臺獨”走多遠、在於有無“九二共識”。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在國臺辦2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大陸是否將放棄兩岸“外交休兵”默契,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回應説,大陸以一個中國原則對待臺灣的對外交往問題,堅決反對任何企圖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和“臺灣獨立”的行徑。對於蔡英文的“520”講話,馬曉光説,涉及兩岸關係根本性質的原則問題,是一道繞不開的“必答題”,沒有任何模糊空間。國臺辦主任張志軍25日會見臺灣工商團體秘書長聯誼會代表時説,“臺獨”只有死路一條,不可能成為臺灣社會選項;無論法理“臺獨”或柔性“臺獨”,必定會使兩岸關係受損。

  “一葉知秋,兩岸交流陷困”,臺灣《旺報》以此為題評論稱,在2008年以前,兩岸在國際場合總是氣氛緊張,甚至有大陸官員斥責臺灣記者的場面出現。馬英九改善兩岸關係後,過去那種劍拔弩張的情形已經很久不再出現。臺灣以“中華臺北”名稱出席世衛大會,2009年以來,兩岸代表團見了面會打招呼,大陸代表面對臺灣記者也客客氣氣。但在“520”臺灣政黨輪替之後,氣氛不對了,大陸代表面對臺灣記者改以冷面相向,與臺灣代表團也無交流,似乎是兩岸中斷交流的徵兆。但評論也認為,大陸代表團目前看來至少只是冷面相向,還沒有大動作出招,表現還算克制。

  《中國時報》24日評論稱,“外交戰”,一向是兩岸關係“緊張/和緩”的核心指標。這些年臺灣的國際空間顯得從容寬裕,兩岸代表在國際同臺甚至有時還能彼此“笑臉以對”,這一切基於中國大陸將兩岸關係置於最高戰略。往往只有離開臺灣,才能深深感受兩岸關係“牽一髮、動全身”的嚴肅現實,因此,這場世衛大會的出席,會不會是臺灣近期“最後一次兩岸同列”的國際組織參與?文章還稱,“九二共識”4個字沒有填入蔡英文“就職演説”,兩岸關係重新成為一場彼此的嚴肅考題。兩岸之間如此得來不易,卻能輕易失去。看來基於“九二共識”具名下的各種國際參與“入場券”、農漁採購“金融卡”、經貿讓利“信用卡”全都即將一起失效了!影響所及何等深遠,很快就會顯現。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雯萱】

[責任編輯:張曉靜]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