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島內輿論:兩岸需"九二共識"定海神針 拒"奇幻漂流"

2016年05月24日 08:0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島內輿論呼籲民進黨當局正視現實:兩岸需定海神針拒“奇幻漂流” 

  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在5月20日的就職講話中,未就兩岸關係性質做出明確説明,交出“未完成的答卷”。連日來,島內輿論呼籲民進黨當局正視現實,承認“九二共識”,並在未來施政中保持言行一致,以使兩岸關係重回正軌。

  看似趨軟 實則如故

  跟之前的表態相比,蔡英文就職講話中的一些提法有所調整,但島內學者指出,蔡英文對兩岸關係的立場貌似趨軟,實則僵硬如故。

  臺灣大學名譽教授張麟徵22日在《中國時報》撰文表示,蔡英文提到“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中達成的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的歷史事實等語,似乎正面響應了大陸的要求,但細聽則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張麟徵指出,蔡英文所説的未來會在“既有的政治基礎”上處理兩岸關係,該基礎包含4個內容,其中有3點都暗藏玄機。第一是“尊重”1992年的歷史事實,並非“承認”或“接受”,也回避了兩岸關係的性質問題;第二是“中華民國憲政體制”,這一概念是柔性且變動的,有很大的詮釋空間;第三,抬出臺灣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最居心叵測,在此原則下,未來不論什麼承諾、表態,都可能以民主、民意為名化為烏有。

  臺大政治係教授張亞中21日在臺北一場研討會上表示,原本兩岸關係有“九二共識”的定海神針,蔡英文講話後就變成“奇幻漂流”了。蔡雖然説依照“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但這只是依法行政的應有之義,而且依法處理的只是兩岸“事務”,而非兩岸“關係”,並不能反映蔡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他認為,從學術的角度看,蔡英文沒有違反民進黨的基本立場,也沒有對北京做絲毫讓步。

  《中國時報》21日的社論指出,蔡英文的講話對眾所矚目的“九二共識”,“以迂迴、間接的方式”,“技巧性回避了承認或不承認的是非題”,這顯然未能消除大陸方面對臺灣滑向“臺獨”的疑慮。如果原本是被“承認”的“前提”,現在變成是被“尊重”的“歷史事實”,“當然是一種倒退。”曲筆潤飾或許可以暫時避免攤牌,但不能獲得信任。

  言行一致 才能取信

  蔡英文就職的第二天,新當局的“教育部長”就迫不及待地廢止歷史課綱微調,把“去中國化”和美化日本殖民歷史當作頭等大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23日撰文指出,這一行為是在釋放負面訊號,攪局兩岸關係。

  龐建國表示,大陸方面對於兩岸關係的底線,除了接受“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外,還有一個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而廢止歷史課綱微調,是不折不扣的“臺獨”行徑。如果蔡英文一方面宣示“不挑釁、沒意外”;另一方面又縱容“文化臺獨”,那麼,就算在言辭上再釋放善意,恐怕也難解對岸的疑慮。

  此前,民進黨在大陸抓獲臺灣詐騙犯事件中高喊“主權”,而對日本在公海非法抓走臺灣漁民卻集體沉默。23日,臺“行政院”又宣佈要成立臺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機制,表示漁業糾紛應該通過協商解決,“我們針對這個問題不採取法律上的特定立場。”兩相對比,區別對待意味濃厚。

  另外,民進黨正在推動“公投法”修訂,欲大幅調降“公投”門檻,島內輿論質疑,這是在為法理“臺獨”鋪路。

  《旺報》社評指出,新當局必須站在兩岸關係大局角度思考,切莫像陳水扁一樣説一套、做一套,造成臺海走向動蕩的覆轍。文章認為,蔡英文講話中還表示“兩岸執政黨應放下歷史包袱”,但當下具有最大歷史包袱的正是民進黨,“臺獨”黨綱作為該黨的“神主牌”,“一直是大陸難以信任民進黨的重大障礙”,新領導人“應立即拿出誠意,以實際行動予以處理”。

  繞過大陸 南向“難”向

  張麟徵認為,從蔡英文大力推銷“新南向政策”,要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指大陸)的現象以及強調“新亞洲價值”,要“加入全球價值同盟”“深化與包括美國、日本、歐洲等友好民主國家的關係”,都可以看出她想遠離大陸、靠向美日的心態。

  李登輝和陳水扁時期,臺灣也都推過“南向政策”,但受市場、文化、語言、當地營商環境等因素影響,成效不彰,臺商大多血本無歸。龐建國表示,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説白了就是要擺脫大陸,對大陸是一種敵意。而與臺灣相比,大陸已經在東南亞和印度做了深廣佈局,“今天以一個敵對的姿態進來,怎麼可能在那邊受到好的待遇?”他也指出,蔡英文一方面要擺脫大陸;一方面卻要加入實際上由大陸主導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政策恐怕難有實效。

  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近日表示,臺灣經濟不景氣,近期出口“15黑”、訂單“13黑”,而臺灣貨品出口到大陸還要繳付較高的關稅,例如面板關稅5%-8%,但中韓未來10年面板關稅將降至零,兩岸若無法簽署貨貿協議,對臺灣很不利。(本報記者 王 平)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