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馬英九撰文回顧歷史 臺灣五味雜陳紀念光復

2015年10月26日 08:53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節,紀念大會特地重返70年前臺灣接受日本總督安藤利吉呈遞降書的“中山堂”舉辦。馬英九還親自在媒體撰文稱,“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應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不過,從臺灣整體社會來講,紀念氣氛並不濃厚,“獨派”分子甚至質疑《開羅宣言》的存在。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在25日光復節,臺灣省政府重返70年前臺灣接受日本呈遞降書的臺北公會堂(現“中山堂”)擴大舉行紀念大會,深具意義。紀念大會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臺灣省政府主席林政則主持,馬英九、“副總統”吳敦義及“行政院長”毛治國與會。林政則稱,今年為擴大辦理,除邀請在臺各國“使節團”、僑胞代表等與會外,也廣邀臺灣抗日英雄及先賢先烈家屬代表出席,並邀請當年參加抗日的3名臺灣義勇隊少年團代表,接受與會人士致意,參與者達1100人。大會一開始,全體合唱“國歌”,小學生演唱“光復節歌”,接著觀賞“開羅會議與臺灣光復”10分鐘回顧短片,回顧8年對日抗戰史實。《聯合晚報》透露,自從臺灣省政府遷至南投中興新村後,臺灣光復節紀念大會一般都在南投中興新村舉辦,但今年為慶祝臺灣光復70週年,特意改在“中山堂”。

  馬英九進行了長達40分鐘的致辭,強調臺灣人一再透過抗日展現臺灣主體性,他們效忠的祖國絕非日本。此外,他25日還在《聯合報》撰文,談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的深層次意義。他説,8年對日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影響最深的民族保衛戰,其中臺灣人民對日抗戰從割讓臺灣開始,比“七七事變”早了42年,臺灣反侵略、反殖民的武裝抗日行動,從1895年5月日軍在北臺灣澳底登陸開始,長達20年,之後再轉為非武裝抗日。他特別提到《開羅宣言》,認為這是光復臺灣的關鍵。馬英九同時表示,中日的恩怨超過120年,縱使侵略錯誤或可原諒,血淚歷史不容遺忘,日本政府終須面對反省;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也留有若干建設,如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惠澤臺灣農民,自應肯定,“展望未來,希望秉持‘就事論事、將心比心、恩怨分明’的態度,兩大民族才能建立可大可久的友誼”。

  除紀念大會外,臺“外交部”25日宣佈,在抗戰期間戰功彪炳的“中華民國”空軍三大隊已故副大隊長陳瑞鈿後人訪台,參加紀念光復活動。“外交部”稱,陳瑞鈿于對日抗戰期間擊毀敵機多架,享有“王牌飛行員”“中國戰鷹”等美譽。另外,由學者、退役軍人和企業界人士在內的逾百人組成的“臺灣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紀念協會”24日也在臺北成立。

  對馬英九當局來説,紀念光復最重要的手筆就是建軍事博物館了。馬英九24日宣示將興建“國家軍事博物館”,除展出“國軍”抗戰相關文物及慰安婦歷史外,還將陳列臺灣先民在國民黨政權遷臺以前的反抗殖民武裝行動文物,希望結合周邊的“忠烈祠”“圓山飯店”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等設施,成為臺灣文化的新走廊。臺灣《聯合報》25日介紹稱,“國防部”去年11月將抗戰博物館規劃案報“行政院”,今年4月“總統府”召開項目會議,建議定義為“國家軍事博物館”,初步編列32億元新台幣預算。“軍博館”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主展館有10層樓高。據悉,馬英九2001年臺北市長任內曾參訪美國亞特蘭大南北戰爭博物館,該館以圓形劇場呈現南北戰爭油畫,顛覆了他對軍事博物館的刻板印象。

  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認為,抗戰跟臺灣光復是直接相關的,沒有抗戰就不會有臺灣的光復。不過對島內年輕人來説,“光復”這個名詞卻陌生得很,這個日子根本不在他們的歷史知識當中,或者即使有,也只是一個名詞而已,因為曾經在一段時日裏,這個日子是以“終戰”的名稱被執政當局稱呼著。臺當局糾結於是誰實現了光復,陸委會25日稱,“中華民國政府光復臺灣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大陸應予正視”。一些綠營人士甚至不承認光復。25日,前中興大學企管係副教授沈建德與臺南市議員李文正及“獨派”分子在臺南市議會召開記者會,質問馬英九“《開羅宣言》在哪”。

  中央日報網路報25日的社評直言,這是群體的悲哀。在近400年的歷史過程裏,臺灣因其海島地理位置剛好成為權力競逐者眼中的“獵物”,日本最終在1895年甲午之戰後取得臺灣。而原來領有臺灣的中國就不得不放棄臺灣,“可是中國能放棄臺灣的領土權利卻放棄不了臺灣人民的血統、文化,在經過1895—1945這50年的日本統治之後,臺灣又回歸中華民國。這就是1945年中國戰勝日本收回臺灣被稱作光復的原因”。文章感嘆,臺灣人對於自己的國族乃至文化認同是混淆的,甚至是對立的。這種矛盾和無奈或許不是臺灣人所獨有的,但絕對是全世界60億人口中的少數。《中國時報》25日刊登的評論還提到,李登輝執政晚期以來,産生所謂的“臺灣法律地位未定”,這種爭議甚至把臺灣帶入了一個危急狀態。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國際法法理的問題,僅僅是一個當時美國為應對國際局勢變化所出的政策而已,“臺灣光復已70年了,臺灣法律地位未定的幽靈也該退散了”。 【環球時報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林曦】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