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臺統派人士談臺灣光復65週年歷史意義

2010年10月26日 12:06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近代中國衰微,致遭列強侵淩,尤以東鄰日本為最。早在十九世紀中期,日本學者佐藤信淵、島津齊彬與吉田松陰等就先後提出各種侵華方案。佐藤信淵認為統一萬國之法,首在攻取中國之滿洲,次第經略渤海、華中、華南,數年間底定全中國。島津齊彬則主張“日本應早日取得福州和臺灣及朝鮮,以強化日本國防”。吉田松陰則力倡“北割滿洲之地,南收臺灣、呂宋諸島,漸示進取之勢”。及後,在美國駐日公使德朗的挑撥唆使下,1874年日本藉琉球漂流難民事件,出兵進佔我國臺灣恒春,事遭清廷逼退未果。 

 

  二十年後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一役,擊敗清廷,馬關條約迫我割讓臺灣。是時,我國遼東和山東等地百姓,屠殺災難突然降臨,臺灣亦于次年陷於空前的死亡災難。1895年5月29日日軍登陸臺灣,國人堅不臣倭,奮起抵抗。當時朝廷已下割臺之詔,令所有文武大小各員,著即陸續內渡。故清軍不乏遵旨內渡,但也有許多官兵(粵勇、廣勇、湘勇與淮勇),抗命拒絕撤離臺灣,與臺勇(土勇與客勇)以“義軍”為名(為因應抗旨法理),聯合從事武裝抗日戰鬥。單是6—10月間,日人于各戰役後在現場所發現的“義軍”陣亡屍體就高達6760具,這還不包括未被發現的,及數以萬計的輕重傷者。“義軍”面對日寇的槍口,為保衛臺灣保衛祖國,流盡最後一滴血,軀捐臺灣,屍骨散于臺地荒煙蔓草,他們是祖國的優秀兒女。玉山山高,雲霧飄渺,“義軍”反抗侵略者的悲壯史詩,永垂不朽。接著,臺灣同胞先後發動長達七年之久(1896—1902)的激烈武裝抗日,及其後的零星武裝抗日,風起雲湧,前仆後繼,氣壯山河,忠勇撼天地。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