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   觀點評論  >   正文

烏鎮峰會專家談:網際網路是世界經濟復蘇關鍵

2015年12月14日 14:45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主題是“互聯互通共用共治——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當下世界經濟亟待復蘇,網際網路是能否實現復蘇的關鍵。

  去年第一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召開以來,中國網際網路經濟持續高歌猛進。今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提出“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將“網際網路+”作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強大引擎和助推中國當前新常態下經濟轉型、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後,地方政府紛紛啟動和制定“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和專項行動,騰訊、阿裏等網際網路巨頭積極參與。9月,習近平總書記訪美,會見中美兩國網際網路商界頂級大咖的一張“價值三萬億美元”的合照被網路瘋轉。2015年“雙11”,各大電商平臺交易額增長驚人,阿裏天貓破900億元。

  縱觀海外,德國工業4.0戰略、數字議程(2014-2017),美國先進製造業計劃、英國全球領軍者計劃、歐盟科研創新計劃“地平線2020”、韓國2014資訊通信廣播技術振興規劃等,無一不將網際網路技術研發和網際網路經濟發展作為核心內容。

  網際網路經濟創新是由人才、技術、資本、市場、政策等多要素組成的複雜系統,它的運作條件、機制、結果均具有不確定性。表現為,在短期微觀層面,無法準確預測什麼主體、在什麼領域、創新出什麼産品或服務。但是在長期宏觀層面,創新又有一定規律。

  創新主體不確定,但大多是年輕的民營企業家。網際網路進入我國20年來,創新企業層出不窮,一些企業的增長率驚人,但能活過3年的比例很低。去年由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和工信部資訊中心聯合評選的“中國網際網路百強企業”幾乎都是民營企業,且八成創始人創業時年齡在20歲至40歲之間。由《華爾街日報》評選2014年全球市值最高的20家網際網路公司,其創始人創業時幾乎全部在20歲至40歲之間。創業初期不少人屬於草根階層。

  創新領域不確定,但主流是跨界創新。網際網路創新已經融入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每個地方都可能“開花結果”。而且,網際網路與傳統産業的融合,還能夠孕育既非網際網路、又非傳統産業的全新事物。如網際網路+零售,其結果不僅僅是電商,還衍生出信用、金融、物流等。網際網路+金融,也不僅僅是各種“寶寶”類理財産品,還有微信紅包等,並嫁接了廣告投放、媒體與觀眾的新互動方式。汽車+網際網路,也不只是導航服務,除了各種打車軟體狠狠攪動了計程車行業之外,還有無人駕駛等。網際網路+開放軟體、開放硬體、3D列印,也極大激發了創客運動。種種現象表明,傳統産業擁抱網際網路、網際網路企業進軍傳統産業,這兩個方向的融合態勢已經形成,而創新也往往在跨界融合中産生。

  創新週期不確定,但常態是快速迭代。網際網路領域新的産品和應用令人目不暇接。以內容服務為例,當網站的數量和內容急劇增加時,微博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獲取新聞的方式,而微博在火爆三四年之後,微信又將其顛覆。此外,各類APP應用、智慧手機、可穿戴設備等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可以説,在一個較長的週期,我們無法預測下一個“殺手級”的産品或服務是什麼,我們對網際網路的未知遠遠大於已知,而能夠確信的是網際網路創新的快速迭代是一個常態。

  面對網際網路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們需要不斷創新經濟思維和治理能力。無論是網際網路金融、網際網路打車在我國遇到的制度瓶頸,還是Uber在美國、西班牙、法國、荷蘭、比利時等遇到的與傳統規則的衝突,都提醒著我們資訊時代的網際網路經濟運作規律與工業時代的産業發展規律存在著本質的不同。

  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全新的網際網路經濟觀念和思維引領,樹立資訊資源理念、複雜系統理念、創新生態理念。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將提升網際網路經濟治理能力作為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中的重要部分,在創新、技術應用、財稅、人才培養、國際規則、反壟斷、資訊技術風險與安全等方面建立適應網際網路經濟的新規則體系。

  筆者注意到,本次大會的“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創新”、“數字絲路合作共贏”、“數字中國”、“網際網路技術與標準”等分論壇中,將設置“智慧製造轉型與升級”、“網際網路金融創新與發展”、“資訊基礎設施共建”、“可持續發展”、“智慧財産權保護”、“初創企業成長”、“智慧城市”、“數字中國”、“技術與標準促進網際網路發展”、“萬物互聯驅動産業變革”、“可信賴的雲計算與大數據”等重要議題,相信來自全球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位與會嘉賓,一定會就網際網路如何承擔世界經濟復蘇命運暢所欲言,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為世界經濟復蘇加溫。

  (上海社會科學院資訊研究所副研究員 唐濤)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