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陳夏生:盼“中國結”技藝永續流傳

2016年04月22日 08:2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原標題:陳夏生:盼“中國結”技藝永續流傳

  大凡喜慶的日子,在全球每一個有華人的角落,幾乎都可以看到“中國結”;在臺灣文化界提起“陳夏生”這個名字,都不約而同地説:“她是‘中國結’的保姆。”

  陳夏生與“中國結”結緣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1963年畢業于臺灣中興大學農業化學系的她,因工作地點與臺北故宮很近,出於好奇,每到午間休息就到那裏向來自四川的技工師傅學習中國傳統紐扣的編結,那是用一根繩線開始編結,中間可以打結扣但不能剪斷的工藝,在此簡單的編結基礎上,她嘗試和探索一些花式,隨著手藝的嫺熟,許多有名氣的人來找她幫忙整理古玩上的扇墜、掛鉤甚至是蚊帳上的帳釣等老物件,漸漸地在文物圈裏小有名氣。

  1976年《漢聲》雜誌出版了關於繩結專集專門介紹這項工藝,鼓勵了陳夏生興趣的同時也提示她用理工科思路去研究和總結這門藝術。此後,臺灣實踐大學舉辦第一個結繩實踐研習班,陳夏生就成了這項工藝教學的不二人選。連她自己也始料未及的是,踏上講臺就從此與這用繩線編結成圖案的工藝結緣終身。“這樣的安排很像中國結,無論怎樣盤結,最終都只有一個結局。”她説。

  在《漢聲》出版人黃永松的鼓勵下,1978年第一本關於“中國結”的書籍出版,也正是這一次出版,在陳夏生的倡導下,原來按照國際慣例稱謂的“中國結繩技藝”,正式命名為“中國結”。因為耐心和巧手,當時許多知名人士的夫人、外國友人甚至是家庭主婦都來拜師學藝,她並沒有把這個藝術當作獨門絕技鎖閉,而是泰然向社會普及,“我期望這個技藝永續流傳。”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結”及其衍生的各類飾品、甚至是服裝,成為臺灣的一個時尚標簽,明星胡茵夢等主動擔任模特,拍攝了許多吸引眼球的海報。

  1981年“中國結”由她帶到美國紐約展覽,《紐約時報》用了半個版來介紹這個讓人沉醉的東方手工藝品,至此,西方人眼中“中國結”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

  在陳夏生的鑽研下,“中國結”除了美化生活外,也成為文物斷代的依據之一。“每一個朝代有著不同的結繩方法,比如唐代結形式與清代完全不同。”正是她的研究,一些古玩、字畫鑒定也會參考她的建議。

  “中國結”再度風靡全球始於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這個用一條線穿結的“中國結”多以如意等形態為主,配以中國紅為主基色結黃色穗墜,從用色到形式都充滿喜慶氣氛,但這是“中國結”最基本的形態。

  今年76歲、出生於浙江樂清的陳夏生從未放棄“中國結”的研究和推廣,每一年她都精心創意,不斷有新的作品出現。自1978年起,一年一個展覽,除臺灣外,還在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地展出。5年前通過《漢聲》雜誌出版人黃永松牽線,浙江省寧波慈城為她設立了“中國結”專館,至今還展示著她的作品,這也遂了她在大陸辦展覽的心願。

  有人戲稱,如此傳播廣泛的“中國結”,如果陳夏生當年註冊了專利,如今可以非常富有,她卻淡然説:“我是做研究的人,如果只想怎樣賺錢恐怕辜負了那份薪水,更是辜負了中華民族如此悠久的文化。”

  近年,陳夏生不時在大陸教學和展示,“最想的就是尋找一個能靜心學習這門技藝的人,把這項研究和經驗傳續下去。”每每提到未來,她總是流露些許擔憂:“現代的人們過於急切了。”(中新社記者 張一凡 鄭巧)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