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   正文

臺灣老舊社區華麗轉身 拯救衰落消失的傳統(圖)

2014年12月11日 13:3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老舊社區華麗轉身拯救衰落消失的傳統(圖)

   南投縣原住民社區道路兩旁絢麗多彩的壁畫墻。 記者 王 堯攝

  臺灣老舊社區華麗轉身 拯救衰落消失的傳統(圖)

    訪客在臺南土溝社區體驗農事。 資料圖片

  恢復被毀壞的山林、尋找流失的傳統技藝、關懷社區老人、營造友善商圈……這些看去互不相關的事情,在臺灣,都能裝進一個“筐”——社區總體營造(簡稱“社造”)。

  1994年,臺灣開始推動“社造”。20年間,從偏遠農村到繁華都市,一個個獨具創意的案例,充滿了對自然環境的關愛、人與人之間的關懷,“社區營造,把臺灣最溫潤的一面,用最現實的方式展現出來。”臺文化部門一位負責人這樣評述。

  發現生態、自然的價值

  南投縣埔裏鎮的桃米裏1999年在“921”大地震中受到重創。對於災後重建,在相關機構指導下,當地居民決定以自然生態為主題重建家園。因為這裡有豐富多樣的動植物生態,包括19種青蛙、43種蜻蜓和60多種鳥類以及多種濕地生態植物。

  桃米裏的居民從書本上學習,考取生態解説員執照。他們在社區森林浴步道、水上瀑布、生態池和苗圃裏尋找動植物,為來客導覽。慢慢地,桃米裏的遊客越來越多。人們喜歡桃米裏的原生態環境,白天,在鄉間漫步;夜晚,去認識青蛙。

  “綠屋民宿”的主人邱富添被稱為“青蛙王子”。“我以前在臺中經營洋酒,地震後在老家的舊址上建了綠屋。”他説:“開始我對青蛙一無所知,政府幫我們請專家講課,讓我們免費學習。現在越來越多地體會到鄉村之美,真的挖到寶!”

  臺灣從1994年開始推廣“社造”,但初期各部門各自為政。“內政部營建署”推出“城鄉風貌改造”,“環保署”推出“生活環境總體改造”,“衛生署”是“社區健康營造”……直到1999年“921”大地震後,“重建會”集協調、審核、決策、推動、監督等權責一起推動社區營造。2000年,臺行政部門設立“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協調委員會”,將“社造”整合起來。相應地,各地方則成立了“社造”協會、“社造”大隊。

  臺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2001年自發成立“社造”團隊。他們花了近十年時間,讓原本貧窮落後的農村,化身為東臺灣最大的茶鄉、飛行傘等休閒旅遊的重鎮。

  永安社區同樣做足了生態資源的文章。2006年,當地居民在相關部門協助下,合力打造了玉龍泉生態步道。永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廖中勳介紹,步道全長1100米,他們依地勢修建了獨木橋、生態池、親子戲水區,又發揮創意用廢舊輪胎做成了花輪步道,以及可以簽名的生日階梯廊道,吸引不少城市遊客。

  不僅如此,永安村的“最高學府”永安小學,拆除圍墻,廣種原生種植物,復育蝴蝶和甲蟲,成為永安自然生態園區。而永安社區的阿美部落永昌,半數以上居民將自家庭園以竹籬笆美化。社區道路兩旁,高大的茄冬樹形成一條綠色隧道,漫步其間別有味道。再加上飛行傘項目、觀光茶場,以及用廢棄房屋改造專為背包客以工換宿的鹿寮客棧,永安社區已成為臺灣十大經典農漁村之一。

  拯救衰落、消失的傳統

  南投縣仁愛鄉南豐小區是賽德克人的世居地。30歲的王嘉勳來自賽德克人德克達雅群眉溪部落。他小學畢業後就到嘉義讀書,隨後在外攻讀學士、碩士研究生學位。

  王嘉勳每年放假回家鄉,發現部落口耳相傳的故事慢慢流失,自己不但對民族歷史知之甚少,連母語都不會説。於是他開始協助部落做些文化整理工作。為了了解相關知識,他從學習母語開始,“長輩們都很高興,因為三四十年都沒人問過。”

  為了推廣部落,王嘉勳動手設計了“南豐社區發展協會”網站,介紹部落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同時提供旅遊資訊。在如王嘉勳一樣的熱心人士的努力下,南豐小區興建了賽德克人文化空間,展示傢具製作、織布工藝和舞蹈。小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萬全説:“電影《賽德克巴萊》中使用的弓箭,就是我們做的。現在不少遊客和都市人來這裡學習弓箭製作。”

  “社造”涉及生活、生産、生態三個方向,保護自然環境永續以及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傳承都是“社造”應有之義。“原住民”社區的“原”味、客家聚居地的“客家文化”,都令很多社區展現出獨特風貌。以交趾陶聞名的新港則是另一段故事。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早期以制糖業聞名,上世紀90年代,隨制糖業衰落而衰落。近年來,在有關機構的輔導下,當地一些交趾陶藝人,將傳統工藝向文化創意産業轉型,陳忠正就是其中一位。2005年,陳忠正利用廢棄的制糖廠房,創立了集工廠、觀光、教育于一身的板陶窯。漫步板陶窯文創園區,交趾陶製作的耕牛、水邊嬉戲的孩童或是墻角攀爬的花草,惟妙惟肖。欣賞工藝品的同時,遊客還可了解古代交趾陶燒制的過程,並可親手製作體驗。

  陳忠正在板頭村做了30多年的陶,見證了傳統工藝由盛而衰再轉興。他説:“沒落産業加入創意重獲生機,不僅傳統工藝得以傳承,還聚集了人氣財氣,很多在臺北打工的年輕人也回來開店了。”

  融化心與心的隔閡

  “社造”20年,帶來了社區內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忠順裏是臺北市文山區內一個普通社區,卻常有遊客參訪。翩翩飛舞的蝴蝶、可愛的貓咪和公雞、口袋裏裝著寶寶的袋鼠……忠順裏墻上漂亮的彩繪,成為人們爭相拍照的背景。

  里長曾寧旖介紹,“忠順壁畫”所在的位置,原來是一座土堆和狹窄的單行巷道。2003年,她請市府相關部門把巷道拓寬,並邀請小區規劃師胡維澤進行設計,而後由小區居民和景文高中學生共同彩繪而成。另一處“超乎想巷”曾是一條陰暗的防火巷,整理後,同樣邀請胡維澤設計,居民參與上色。

  2007年,忠順裏索性把區內一座長50米、高1米的女兒墻,請居民參與美化。他們定制了200片陶板,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報名,領陶板、顏料,帶回家精心繪製。帶著女兒參加的李香燕説,陶板燒好貼在墻上後,她和孩子都好驕傲,現在孩子還常常帶著同學一起來欣賞。

  除了共同美化巷弄,忠順裏社區發展協會還為大家開辦了很多課程。從瑜伽、繪畫、陶藝、氣功到健康蔬食,不但讓居民們在學習中不斷自我成長,而且拉近了左鄰右捨得感情。“我們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忠順裏一位媽媽志工説。忠順裏目前有100多位志工,大家排班在社區內巡守,為鄰居提供幫助。

  10月中旬,臺灣文化部門在臺北舉辦了一場“社造20——村落文化節”活動。來自22個縣市的社區展示了自己“社造”取得的成績,有城市居民到鄉村在當地掀起的無農藥種植,有青年回鄉用新創意為鄉村帶來的改變。文化部門表示,隨著老年化、少子化、社會經濟及環境變遷等結構性的改變,“社造”工作除了縮短城鄉間的文化資源落差,還令臺灣近8000個村落文化、生活品質各具特色,散發迷人魅力。(記者孫立極 李煒娜)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