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臺灣頻道  >   觀點評論  >   正文

《中國時報》:臺灣需要4個革命

2015年04月08日 08:4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臺灣《中國時報》8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新作《高思在雲》發人深省,他大膽指出,18世紀以來西方主導世界的格局已經改變,以中國大陸為首的非西方世界正迅猛興起,臺灣如何面對大格局的變化非常重要。從這個角度觀察近日島內朝野陷入對峙的應否加入亞投行問題,其實已經不是重點,真正愛臺灣,不但應該參與亞投行,還有太多舊觀念應該改變,實事必須推動。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平實而論,從臺灣發展的角度來看,加入亞投行利遠大于弊。首先,金融是經濟發展的血脈,無庸置疑,未來亞投行將是亞洲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之一。其次,東亞新興經濟體成長後市看漲,是全球經濟最重要的引擎,加入亞投行象徵臺灣積極加入亞洲經濟整合的意願,未來也才有機會共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更重要的是,亞投行名正言順支持大陸“一帶一路”國際戰略布局,藉由為沿線提供鐵公路、能源、電信、機場等專案融資的方式,重新建構出一個由大陸主導的國際經貿體係,兩者相輔相成,這將對臺灣經濟產生很大的助益。

  不過,一旦中國大陸興起,臺灣產業將直接面對更大競爭,工作機會也會面臨更嚴酷的外來競爭。臺灣要看清現況,不能再有恃無恐、坐以待斃,更不能企圖閉關自守,淪為東亞經濟的邊陲,民眾生活日漸凋敝。認清時勢,臺當局與民間應合作推動4個革命,改造臺灣,讓臺灣成為一顆獨特的珍珠。

  第一、產業革命。在智能機器人與物聯網的進步下,全球“工業4.0”的時代已經來了。簡單來說,“工業4.0”並不只是使用智能機器人取代勞動的工業或服務業,更重要的是還要結合物聯網的網絡,以及大數據(Big Data)的整合分析,在“物聯網”係統分析下,最大程度地做到生產全自動化、個性化、彈性化、自我優化和提高生產資源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全新生產方式。

  這是對臺灣發展有利的大趨勢,電子電機業、精密機械業、資通訊,本來就是臺灣傳統強項,若能加以整合,輔以合宜的政策推動,鼓勵積極研發創新,臺灣要搭上工業4.0的列車並不難,這是“操之在我”的契機。

  第二、教育革命。臺大名譽博士楊振寧認為“臺灣學生‘懶惰了’!”的言論引發爭論。臺灣年輕人行不行,努力固然重要,思考力與創意更重要。在21世紀高度動態的環境中,應學習北歐國家,將每個學生都培養成具有獨立思考的創意人才。如何反轉死板的教育體制,認清每個人都是可造之材,落實適性教育,因材施教,讓每個兒童都能找到自己的道路,臺當局應再加把勁。

  第三、文官革命。新加坡公務員錄取率只有2%,與臺灣一樣競爭激烈,但不同是,錄取後,政府會讓這些已考取的準公務員先公費留學,學成之後才會到公共部門工作,而且新加坡公務員的薪資變動與私人企業完全相同,競爭力與績效是加薪準則,公務員才有誘因主動把事情做好。反觀與臺灣做越久領愈多的情況,沒有合宜的加薪升遷制度,當然養成遇事就躲的惡習。進入網絡世代,決策權必須下放基層,讓政府官員尤其應能主動面對問題,快速反應民意,接受挑戰,解決困難。

  藍綠政治角力已成為臺灣健全文官體制最大的阻力,只要政黨輪替,常務官通常也被迫下臺,或下放閒職,政策缺乏連續性,更造成文官人心惶惶,無法專心做事。國民黨、民進黨兩黨都應反省,共同建立文官制度,讓文官有自尊、有信心可以好好做事,不介入政治,在政策上才能長遠規劃,帶領臺灣轉型。

  第四、觀念革命。臺灣社會仍有許多觀念過于封閉,只要提到大陸,什麼都怕,什麼都不準,不準陸資、不準陸客、不準服貿、貨貿簽署,而這些都是韓國、新加坡等張開雙手,歡迎都來不及的事,臺灣卻是避之唯恐不及。除此之外,臺灣對外資也不算友善,對外國人才充滿戒心,在企業並購、匯率管制、租稅環境等,都距離新加坡、香港等自由經貿區有著不小差距,而這些地區又正是臺灣轉型後的主要競爭對手,臺灣社會觀念若不與時俱進,只怕再好的政策也難以重現臺灣經濟奇跡。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