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觀點評論  >   正文

亞投行掀起臺灣島內“朝野”新爭議

2015年04月07日 07:52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上周,國民黨結束現有“立委”選區參選意願調查,結果呈現出“北熱南冷”的現象。在臺北、新北等地,欲參選競逐者幾乎爭破頭;而在雲林、嘉義等地,藍營現任“立委”卻無人表態參選,被外界稱為“北猛搶、南怯戰”。究其原因,當然是馬英九執政進入倒計時,且去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攻守之勢異也,讓南部地區不少國民黨籍“立委”畏戰。

  對此,有華文媒體指出,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與“立委”選舉合併進行,其好比母雞帶小雞,但國民黨內部極具潛力的吳敦義、朱立倫、王金平等人至今都不表明是否參選,令母雞“難産”,“小雞”的選情又怎會樂觀?

  正當島內熱烈討論“大選”、“立委”候選人時,全球的政經焦點早已聚焦在大陸主導推動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相關議題上。截至3月31日,大陸倡議推動的亞投行“朋友圈”已達48個國家和地區,成員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

  上周,臺灣陸委會向亞投行籌備秘書處提交參與意向書。可消息一齣,再度引來綠營泛政治化的批評。民進黨“立委”段宜康等人表示,在“行政院”、“國安會”等尚未開會討論的情況下,馬英九通過媒體表態要加入亞投行之舉,猶如脫韁野馬。更有甚者,有“臺獨”組織大肆抗議臺當局申請加入亞投行,宣稱這是“黑箱操作”。

  臺灣要不要加入亞投行?加入亞投行的政經利益與潛在風險到底怎樣?臺灣時事評論員陳淞山認為,這的確需要更加縝密的評估與內部推演,如果民進黨對加入亞投行的利弊得失與政經影響能提出評估報告的話,不僅能更有力地督促臺當局進行談判作業,也不會讓外界猜疑民進黨只會“逢中必反”。

  據臺媒報道,島內針對“一帶一路”和亞投行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是否過於依賴大陸經濟”以及臺灣加入亞投行的名稱問題。對此,大陸方面表示,亞投行是多邊國際銀行,故而臺灣、香港不依據會籍原則參與,而是特殊案例,要另行協商,至於臺灣加入亞投行的名稱問題,遵循國際慣例辦理。顯然,臺灣加入亞投行並不存在技術難題。

  針對上述爭議,島內輿論普遍認為,今年博鰲亞洲論壇上,“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已成為最熱的話題,並得到各方積極響應,回歸經濟層面思考,臺灣沒有任何理由坐視商機擦肩而過。亞投行主要負責給亞洲國家提供基建資金,據估2010年至2020年亞洲的基礎建設至少需要8萬億美元,其中蘊藏的商機不言而喻。

  臺灣《天下雜誌》指出,加入亞投行應是臺灣的戰略目標,如何加入、以什麼名義加入,則是戰術問題,不應為了戰術問題,犧牲或延誤了戰略目標。

  臺灣《經濟日報》評論説,“一帶一路”將是未來30年大陸最重要的國際經濟政策之一,臺灣若能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有望獲得重大的投標資訊和商機,“朝野”務必高度重視,以免應變不及而扼腕喟嘆。

  臺灣《旺報》呼籲,臺當局應把握機遇,通過參與亞投行的創設,加入區域基礎建設,為臺資企業提供發展機遇,並可卸下外匯儲備長期過高的包袱。

  臺灣經濟研究院大陸産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福成則認為,臺灣是亞洲具有充沛金融資源的經濟體,若加入亞投行,既可以避免被邊緣化,也可以在基礎設施投資浪潮下攫取更大商機。

  為此,島內經濟界人士擔憂,如果民進黨連要不要加入亞投行都還停留在批評、疑慮中,那麼臺灣恐怕會在新一輪國際分工中越走越遠。面對全球經濟“大合唱”,臺灣該何去何從,相信島內民眾心中自有一本明白賬。(記者 李向娟)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