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觀點評論  >   正文

李光耀與李登輝的差異:對“中國”作出不同判斷

2015年03月25日 08:2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李光耀與李登輝的不同之處

李光耀(左)與李登輝。(圖/臺灣中時報係)

  台灣網3月25日訊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23日因病去世,他的傳奇生命歷程再次引發輿論熱議。臺灣《旺報》25日刊發社論文章《談李光耀與李登輝的根本差異》,認為二人最大的分歧在“中國”這個課題,他們因不同的歷史感作出了不同的的判斷,就決定了新加坡與臺灣發展的不同命運。

  文章摘編如下: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過世了,各國政治領袖紛紛表達哀悼之意,同時述説自己的“李光耀觀”,以及“和李光耀的關係”。嚴格説來,臺灣臺面上的政治人物裏面,能夠稱得上李光耀的同輩、同世代,大概就屬和李光耀之間有複雜情結,被媒體形容是“話不投機”的臺灣前領導人李登輝。

  李光耀過世後,李登輝辦公室幕僚轉述了李登輝對李光耀的評價,對李登輝而言,李光耀“政治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大概主要是“帶領新加坡人民獨立建國”,其次是“帶領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對一個偉大政治家必須具備的更深層次能力:歷史感與國際力,李登輝選擇了忽略。

  這是李登輝基於對自己政治路線的堅持所做出的評價,自然有其片面性。他只願意指出李光耀表面的功業,卻不願意深入思考兩個重要的課題。

  第一,李光耀在“帶領新加坡人民獨立建國”之後,是如何苦心孤詣,維持新加坡獨立的地位,同時充分的、盡其可能的,在國際社會扮演遠遠超過新加坡國力所能夠扮演的角色。

  其次,李登輝並沒有真正面對李光耀究竟是如何“帶領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也就是沒有真正理解李光耀的“新加坡生存發展策略”究竟有怎樣的核心價值與內涵。由此延伸出來的、對臺灣來説更重要的課題:“新加坡能,為何臺灣不能?”臺灣又是如何在東亞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進則退”,在亞洲四小龍的排名中節節後退?

  李光耀和李登輝根本性的差異,恐怕不僅只在於一位堅持“亞洲價值”,成為“成功的獨裁者”,另一位信奉西方民主,成為“民主先生”。兩人的最大的分歧在“中國”這個課題,兩人不同的歷史感作出了不同的判斷,就決定了新加坡與臺灣發展的不同命運。

  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曾是左傾的、接近社會民主主義的政黨。面對中國,李光耀不從情感、也不從意識形態出發,而是務實的考慮新加坡的國家利益。李光耀在1976年訪問大陸,持續鼓勵大陸走向改革開放。李光耀放寬公民旅華的限制,理由不是“媚共”、不是“親中”,而是他深信這樣的開放,反而能讓老一輩的新加坡華人更加熱愛新加坡。這是李光耀的務實,更是他自信的展現。

  大陸走向改革開放之後,在新加坡的國家發展戰略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崛起更是新加坡制定發展戰略的重要背景,對新加坡的生存發展而言,完全沒有“中國”與“世界”的二元對立,而只有如何“正確對待中國的挑戰,為自己尋求合適的立足點。”

  具體而言,新加坡一方面要在經濟水準、創新、管理和科技等領域保持對中國和其他周邊地區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更要把中國當作自己的經濟腹地,積極地“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使新加坡成為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繫的重要橋梁。這是新加坡全球經濟戰略的基本設想,也是李登輝全然忽視、否定的方針。

  李光耀和鄧小平有高度親近性,他們都是“務實主義者”,追求國家的現代化是他們的首要目標。李光耀實現了新加坡奇跡,鄧小平創造了大陸奇跡。而在李登輝近20年的領導下,所謂的“臺灣奇跡”卻開始褪色。

  到今天為止,“務實面對大陸崛起”,還是臺灣政治領袖的必修課!(台灣網 何建峰)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