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觀點評論  >   正文

涉臺學者:馬英九內心其實並非“不願意統一”

2014年10月20日 21:38 來源:環球網綜合 字號:       轉發 列印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王在希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王在希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王在希日前在接受香港“中評社”訪問時表示,大陸提出,兩岸和平統一更主要的是兩岸同胞“心靈的契合”,而要做到這一點,很重要的是兩岸同胞在國家、民族認同問題上,要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即認同兩岸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國人。兩岸一家親,首先是一家人。在兩岸目前暫時不能統一的情況下,雙方應攜手合作,共同振興中華,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只有在這個重大問題上大家有共同的認知,兩岸才可能在心靈上契合,才能有高度的互信。

  王在希表示,雖然目前臺灣部分民眾對統一問題仍心存疑慮,但他相信隨著兩岸的交流和合作慢慢深入,隨著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不斷向前推進,隨著兩岸民間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不斷增多,臺灣的主流民意一定會慢慢改變的,對此我們需要有一點耐心。通過兩岸這種實實在在的互利互惠的交流,讓大多數的臺灣同胞都切身感受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所帶來的紅利。目前,臺灣基層民眾在互利互惠上感受不深,這也是我們今後在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中需要思考和改進的問題,怎麼樣讓臺灣同胞慢慢地能夠感受到,臺灣同胞的前途和命運,是和大陸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兩岸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王在希説,從根本上講,兩岸和平、兩岸合作、兩岸統一隻會給臺灣同胞帶去更多好處。統一後,大家可以安下心來,一心一意謀經濟發展;在軍事上,也可以節約大筆的軍費開支,可以把採購武器的錢用來改善民生福利;在國際社會,大家可以共用作為一個大國在世界上的尊嚴。兩岸統一後,雙方合作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很多繁雜的程式與手續將來都是可以減免。

  王在希表示,兩岸統一,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標誌,也是國家發展強大後的歷史必然。我們有信心,隨著中國的發展強大,民主和法制的不斷完善,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兩岸必將走向統一。但臺灣問題的歷史形成很多年了,解決這個問題同樣也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我們對臺灣同胞一時不能理解“一國兩制”,也應給予理解,要用客觀的眼光和寬容的心態來看待這個歷史問題。通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斷深化,兩岸民間交流不斷擴大,雙方慢慢地會積累越來越多的互信,臺灣同胞對大陸的擔心和疑慮也會慢慢消除,“一國兩制”的方針最終會為臺灣大多數同胞所理解和接納。

  王在希表示,正如在去年印尼APEC會議上,大陸領導人在會見臺灣與會代表蕭萬長時所指出的那樣,“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所以他希望臺灣領導人商談政治議題不要有太多的顧忌,一時談不攏,談不出結果也不要緊,只要平心靜氣坐下來談就好,談總比不談好。能談到什麼程度都不要緊,通過商談起碼可以讓彼此能夠更好地了解對方。統一時機沒有完全成熟,或者説條件沒有完全具備,不等於我們就不需要談了。王在希説,“避而不談不是一個好辦法,不利於大家進一步建立互信,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深化。”

  對於馬英九今年的“雙十”講話,王在希表示,就兩岸關係的部分,從馬英九在今年的“雙十”講話中,他並沒有看到太多新的東西。總體而言,馬英九對當前兩岸關係發展還是持肯定態度的。但在兩岸政策上,馬基本上還是重申了他過去一貫的立場,缺乏新意。但是,他強調了今年兩次歷史性的“張王會”,應該説馬英九在講話中給了“張王會”充分的肯定。

  那麼,既然馬英九充分肯定了“張王會”的意義,但他在兩岸關係大原則,例如“三不”政策等又沒有突破,鋻於現在馬英九的任期也就剩下一年半了,那麼馬英九的歷史定位也就如此了?

  對此王在希表示,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就是大家都熟知的“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其中最大的問題是“不統”。原本馬英九對“不統”有一個解讀,即“不統”只是在他的任內不談統一問題,可能馬英九認為目前沒有條件去談論統一,而不是他排斥統一或者放棄統一,只是在他任期之內可能還無法去談統一的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解釋,那麼還能説得過去。但馬英九最大的問題是把這種論述濃縮成“不統”兩個字,並把這兩個字與“不獨”並列在一起,作為對大陸的一項基本政策。

  王在希認為,其實馬英九內心並非是“不願意統一”,但他的表述有問題。暫時不能統,不能叫“不統”。把“不統”和“不獨”並列起來,作為對兩岸政策的基本政策,很容易被“臺獨”分裂勢力利用和誤導。所以馬英九把“現在暫時不能統一”簡單濃縮為“不統”兩個字,是很容易令人誤解。“不統”更容易被理解成“不想統一”、“不願統一”甚至“拒絕統一”。

  王在希認為,既“不統”又“不獨”就是維持現狀。而對“現狀”的定義,大陸、臺灣和美國亦都有不同解讀。我們認為,儘管從1949年以後,65年來兩岸尚未統一,但是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的地位沒有改變,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的現狀也沒有改變。臺灣問題是中國的一個內政問題,是中國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內戰所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是內戰的延續。

  “現狀是一個相對暫時的狀態,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現狀最終還是要被打破的。”王在希説,“所以,不能把‘維持現狀’作為一個政策目標。”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