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看臺絮語:“暴力小英”何以反“暴力”

2017年04月26日 08:18:1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幾年前,臺灣一部名叫《女朋友,男朋友》的電影熱映。其中一個場景讓筆者印象深刻:男主角王心仁年輕時積極投身“野百合運動”,在臺上大談“自由民主”,引來臺下學生們歡呼;後來成為“行政院”發言人,卻在電視鏡頭前説“社會安定,不需要社會運動”。前後反差,令人驚詫。

  然而,現實生活比電影劇情更諷刺。前些年一直不遺餘力鼓動民眾上街,打著“民意”的幌子對付國民黨當局的民進黨,執政後遇上民眾抗議,卻祭出了拒馬、蛇籠,表示“沒必要就不要常常上街頭”。

  民進黨上臺以來,臺灣民眾被迫三不五時上街抗議。這兩天,臺灣軍公教團體正在“夜宿圍城”,抗議民進黨當局的年金(退休金)改革。去年9月,軍公教團體也曾在凱達格蘭大道前抗議蔡當局對軍公教的“污名化”行為。臺灣旅遊觀光業者、勞工團體也都曾因對當局政策不滿而上街。

  民進黨曾自誇將是“史上最會溝通的政府”。但面對抗議,他們卻並不去溝通,而是動輒“譴責”,如臨大敵。比如“夜宿圍城”期間,“立法院”外的拒馬、蛇籠裏裏外外共有5層,甚至部分大型拒馬內佈置“南非刀片”,以阻嚇抗議民眾攀爬。有藍營“立委”拿蛇籠上的刀片削小黃瓜、胡蘿蔔,凸顯刀鋒的銳利。而當天參與“維穩”的警察更有3000人之多。

  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説“沒有必要就不要常常走街頭”“對暴力阻止‘立委’、官員等入‘院’開會的脫序行為,警方一定嚴辦”。而“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也在前些天在社交媒體發了譴責:“這些阻擾行動是不會得到社會支援的。”

  看到民進黨當局和綠營人士現在的言行,臺灣的政治人物和民眾都感嘆“昨是今非”,因為他們今天的所言所行和“在野”時的表現反差太大了。

  “什麼叫暴力、脫序?再脫序有比佔領‘立法院’、侵入‘行政院’脫序嗎?再脫序有比發動人群佔領忠孝西路、癱瘓臺北市交通來得脫序嗎?”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認為,支援“太陽花”運動的民進黨,當初率眾圍堵海協會訪問團釀成流血衝突的“暴力小英”,現在沒有資格譴責軍公教團體,因為綠營才是暴力抗議的始作俑者。

  在筆者看來,民進黨今天遭遇抗議,屬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足為奇。綠營當年發動街頭運動時,總把“人民”挂在嘴上,但他們心中何嘗有過“民意”?不過是用“民意”騙取選票罷了。

下一頁:郝龍斌諷蔡英文:“暴力小英”譴責民眾暴力 可笑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