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能力“自造潛艇”嗎
徐依航 嚴東興
蔡英文上任後大力推行裝備自造計劃,希望通過自行發展潛艇、戰機等先進裝備,來提升臺灣“國防”工業水準和所謂“自主國防”能力。
2016年年底,臺灣“國防部”啟動“潛艇自造”計劃,試圖耗資30億美元建造8艘排水量1200~3000噸級的常規柴電潛艇。今年3月21日,蔡英文來到高雄左營海軍基地,見證臺海軍、臺中科院與臺船三方簽署潛艇建造備忘錄,這意味著,臺灣的“潛艇自造”計劃正式啟動。
目前,世界上有能力建造潛艇的只有美、俄、中、英、法、德、日、荷蘭、瑞典等國家,臺灣既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又缺乏潛艇製造的關鍵技術,如何去自造潛艇?
目前臺軍共有4艘潛艇。1973年,臺灣從美國進口兩艘“茄比”級常規潛艇,至今已服役72年,成為全球最高齡的現役潛艇,這兩艘潛艇已經喪失作戰能力,目前只完成有限的訓練任務。另外兩艘“旗魚”級潛艇是臺灣上世紀80年代從荷蘭進口的,臺軍稱為劍龍級,分別命名為“海龍”“海虎”。
建造潛艇涉及艇體、動力系統、武器裝備系統等多個系統。臺灣缺乏建造艇體的基本經驗。潛艇設計建造不同於水面艦艇,水面艦艇建造如果有誤差,只會影響吃水深度,而潛艇整個船身都在水中,排水量在外型設計時就已確定。如果過重或過輕,可能浮不上來或潛不下去。艇體“重心”與“浮心”也必須誤差很小,否則會嚴重影響操縱和潛艇的噪音。臺灣的船舶工業缺乏艇體建造經驗。
此外,還有艇身耐壓鋼材,儘管臺灣中鋼信誓旦旦地説,臺灣鋼鐵業有辦法製造潛艇使用的“抗壓鋼板”,但軍用規格的抗壓鋼板,西方世界只有美國、日本、德國有研製和生産能力,臺灣無法生産出這種特殊的鋼材。
2016年7月7日,臺灣“國防部”對臺灣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報告:“潛艇建造所需裝備,估計分為25類,臺灣具備可能製造能力的有19類,另外6項裝備如柴油主機等,必須從國外途徑獲得。”可見,臺灣也不具備潛艇動力系統的研發製造能力。
但是臺灣有可能尋求外來技術援助,來彌補自身技術短板。由於臺灣敏感的國際地位,除了美國、日本有可能給臺灣以技術援助,其他德國、法國、瑞典等有能力向其提供潛艇技術的國家會相當慎重。
從美國的軍事利益角度出發,幫助臺灣建造潛艇有一定好處。臺灣擁有潛艇可以大大增加其反制攻擊大陸的能力,對幫助臺灣奪取臺灣以東海域的制海權,破壞我沿海的海上交通有一定作用。
美國在潛艇技術方面位居世界前列,雖然它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沒有生産過常規潛艇,但美國擁有一整套技術來生産和製造柴電動力潛艇,恢復常規潛艇的生産還是可以的。例如,核潛艇大部分資訊系統、水聲探測系統、武器控制系統都可以用於柴電潛艇。
有一些常規潛艇的特有系統,例如AIP系統(不依賴空氣推進裝置),美國沒有AIP技術,需要向德國、瑞典、法國、日本等購買。日本二戰後一直保持著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兩家潛艇造船廠的研發和生産能力,每家船廠都建設有獨立的生産線。臺灣最希望得到日本完整的常規潛艇製造技術,但日本的潛艇動力系統也不是自己的,AIP發動機是購買瑞典斯特林發動機許可證後生産的,柴油發動機是引進德國MUT公司的專利生産的。所以,日本要想轉讓潛艇技術給臺灣,必須徵得這兩個國家同意。出於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考慮,日本可能會在技術上給臺灣一定幫助,但一定會相當保守謹慎。
綜合各方面分析,臺灣自造潛艇的難度堪比登天。其實施“潛艇自造”計劃可能採取三種方式。
一是硬著頭皮開建。從臺灣長遠經濟利益來説,通過購買和研發潛艇技術,實現産業升級,似乎是一條陽光大道。但臺灣地區工業體系缺口太多,缺乏研發能力的完整性,要培養大批的新型領域人才,才可能建立完善的潛艇研發與生産體系,完成自主潛艇的建設。
如果臺灣不顧現實強行實施自主建造潛艇計劃,很可能會步印度的後塵,最終建成的潛艇可能價格昂貴又性能平庸。印度在潛艇使用經驗、船體建造、潛艇設備整合技術方面遠遠強于臺灣,其自主建造的“卡爾瓦裏”號都花費了13年才完成定型、裝備部隊。
二是參照“經國”號IDF的形式建造。上世紀80年代,美國為了拉攏大陸圍堵蘇聯,拒絕向臺灣地區出售F-16戰鬥機,但是私下又批准美國公司為臺灣地區設計了IDF“經國”號戰鬥機,其主要技術、設備都來自美國,臺灣只是負責組裝一下而已。
面對臺灣的需求,美國可能故技重施。由於美國手中沒有現成的常規潛艇,可能的方案就是拉上日本,由日本出技術、臺灣出資金、美國出武器及其他設備,在臺灣地區設計、建造一種“定制型”常規潛艇提供給臺軍,是極其可能的。
三是不得已重回進口的老路。上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臺灣想從美國引進潛艇。2001年,美國不顧大陸的強烈反對,要向臺灣出售8艘常規潛艇。2003年新加坡亞洲海上防務展上,美國展出了計劃提供給臺灣地區的改進型白魚級潛艇。為避免潛艇技術外泄,美國堅持8艘潛艇全部由美國船廠建造,全部費用超過100億美元。
由於白魚級改進型價格昂貴,加上臺軍對其性能心中沒數,以至於這項計劃一直爛尾至今。將來在自造無門、山窮水盡之際,也不排除臺灣重回外購的老路。
臺灣自造潛艇,從哪個角度來講都是不自量力。面對大陸壓倒性的優勢,臺灣企圖靠自研一兩件“撒手锏”武器來“多重嚇阻”大陸,為實現臺獨撐腰,只能是癡人説夢。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