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臺灣當局諸多政策惹爭議 民眾頻上街頭

2017年01月23日 08:40:48  來源:新華社
字號:    

  22日的臺北天氣陰冷,但仍有以公務員、教師為主體的萬餘民眾從島內各地集聚臺北抗議,反對臺灣當局的粗暴改革和對公教群體的污名化。

  這次抗議由“監督年金改革行動聯盟”、臺灣退休教師聯盟等團體發起。他們高喊“執政無能”“毀約背信”“假改革,真鬥爭”“反污名,要尊嚴”等口號,希望將不滿和憤怒傳進不遠處的臺當局領導人辦公場所。當天,數次更改時間、地點的全臺年金改革會議終於在臺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場所內舉行。為了阻止抗議群體靠近,周邊早就架起了圍欄和拒馬,警察林立,如臨大敵。

  民進黨去年5月上臺後,迅速決定推進年金改革,稱如不改革,各類年金很快就要破産。去年6月以來,當局在全臺各地已舉辦多場年金改革會議和分區會議,但幾乎每次都引發抗議甚至衝突,難達共識。

  日前,臺灣當局公佈年金改革方案草案,包括終結優惠存款制度、調降公教年金所得替代率、延後請領年齡、調高保費或提撥費率等九大重點。

  方案公佈後引發各界質疑,尤其是軍公教群體更為不滿。一些特定媒體和綠營政客卻一如既往地對公教群體進行醜化。

  《聯合報》社論指出,臺灣需要改革、整合的年金共有十三種,目前官方揮刀砍下的,僅公務員和公立學校教師兩種,能讓人心服嗎?這正是公教群體近期抗爭不斷的主要原因:當局打著“改革”的大旗,卻專將箭頭對準軍公教,醜化其為“肥貓”,完全不提他們只是舊日政策的産物。但對於更大的既得利益階層,卻避而不談,碰都不碰。天下豈有這麼便宜的改革?

  22日的抗議現場,臺北市一位王姓退休小學教師對記者表示,對於臺灣經濟發展不前,需要改革年金共體時艱,她贊成,但不能忍受被污名化。

  她憤怒地説,退休公教群體年輕時選擇薪酬偏低的公務員、教師職業,兢兢業業奉獻半生,退休時按官方當年承諾的優惠存款制度領取補貼,如今年紀大了卻被污名為“米蟲”“肥貓”。一些政治勢力還挑撥勞工、年輕人來反對公教群體,把他們低薪的原因引向公教群體“繳少少,領飽飽”。

  對於引起爭議的改革方案,《聯合報》社論指出,從最近的發展看,民進黨當局的決策行動日益粗暴,公教群體的反彈愈發激烈,社會的意見則更趨分歧。

  年金改革不過是民進黨當局諸多引發不滿的政策之一。8個月以來,“一例一休”、同性結婚等議題,都引起島內強烈批評,被輿論批評為單向思考、只瞻前不顧後所形成的政策。

  其中,尤以今年1月上路的“一例一休”(每週休兩天,其中一天為強制例假日,勞工不可加班,否則企業將被罰款;另一天企業付加班費,勞工可加班)為甚。有學者指出,這一制度是影響2017年臺灣經濟發展最大不確定因素。工商團體痛斥“一例一休”造成資方成本上升、勞工所得減少、消費者承擔物價上漲的“三輸”局面。

  在這些爭議中,民進黨當局目的先行、溝通不足被各界痛批。臺灣實踐大學副教授賴岳謙表示,臺當局在推行重大政策時,沒有一盤棋的意識,也沒有配套的措施,才會造成反彈,凸顯民進黨當局執政能力的不足。

  賴岳謙還指出,民進黨當局在推行政策時,很多時候是意識形態和結論先行。以年金改革為例,雖然也舉行了很多會議聽取意見,但從方案看不過是走過場。最先拿傳統藍營支援者公教群體開刀,也可以看出政策制定者的特定用意。

  雖然民進黨當局在推進年金改革等政策時,多次聲稱改革成功可以更好“拼經濟”,但有讀者投書媒體指出:“拼經濟,豈能光出一張嘴!”文章説,民進黨執政當局一直以來拼的都是意識形態,不要這個,不要那個,口口聲聲只要臺灣好,問題是他們不要的都是臺灣的根本與命脈,沒有它們支撐,光喊愛臺灣鐵定好不起來,首當其衝就是經濟節節衰退。(記者吳濟海劉歡)

[責任編輯:張曉靜]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