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美親臺政客促成“川蔡通話” 評論人士:蔡“賣臺”換來的

2016年12月08日 09:08:57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川蔡通話’背後的遊説者”,美國《紐約時報》12月7日以此為題爆料稱,作為臺灣當局的外國代理人,前參議員多爾在過去6個月裏一直在幕後採取行動,幫助臺灣官員和特朗普的幕僚之間建立高層接觸,並最終促成上周特朗普和蔡英文“進行了一次背離正統的通話”。報道稱,多爾目前是華盛頓奧斯頓—伯德律師事務所的一名遊説者,該公司日前提交給司法部的文件顯示,臺灣從一個熟悉華盛頓運作機制、經驗豐富的遊説者那裏獲得幫助,不僅促成了特朗普的顧問和臺灣當局官員之間的一系列會面,而且還協助臺灣把一些有利於它的語言納入了共和黨的政綱中。而多爾的律師事務所從今年5月到10月收到了14萬美元的資金,其來源就是“駐臺北美國經濟文化代表處”。多爾還安排了亞拉巴馬州共和黨參議員、下任司法部長人選塞申斯和臺灣駐美代表會面,以及臺灣代表處和特朗普過渡團隊的一次會議。

  現年93歲的多爾是共和黨資深政客,曾在1996年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還曾擔任參議院共和黨領袖,也是有名的“親臺政客”。《華爾街日報》6日引述多爾接受該報記者採訪時的話證實,與他有關聯的律師事務所確實與“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存在合作,該事務所在安排此次電話交談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他還不無得意地稱,“可以説,事務所(對此事)還是有一定影響的”。臺灣“中時電子報”7日稱,臺灣早在2013年在美國遊説經費就已達164萬美元(約新台幣5200萬),位列在美遊説國家與地區名單中的第16名。

  對美媒的曝光,臺灣當局立即出面否認,從7日早上到傍晚臺“中央社”連發三四條相關報道,稱美媒的報道“並非事實”。臺灣“總統府”發言人7日稱,將進一步了解國際媒體報道,“類似的過度引申將會造成對輿論的誤導”。“我們的溝通聯繫管道就是特朗普團隊成員”,蔡英文和特朗普通話“依外交慣例處理,與任何公關公司都沒有關係”。

  臺灣“中央社”7日稱,蔡英文與特朗普通電話後,前一天首度接受數家美國媒體的採訪,包括《今日美國報》、美國全國公共電臺(NPR)和《華盛頓郵報》等媒體。報道稱,蔡英文擬淡化2日與特朗普的通話,她稱“一通電話不代表政策轉變”,“(我)不預見在最近的未來會有重大政策轉變。”對此,NPR稱,特朗普與蔡英文的通話讓中美各界都嚇了一跳,蔡英文是希望降低事件造成的恐懼而已。

  島內政治評論人士柳絲兒7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民進黨最擅長“出口轉內銷”式的宣傳方法,以“與美國大人物有特殊關係”作為爭取選票的利器。島內對蔡英文“拿錢”買與特朗普的通話機會並不意外,意外的是“美國媒體居然如此快就揭發這一外交賄賂的劣行”。另一名政治評論家黃智賢也稱,美媒的爆料表明蔡英文想靠“賣臺”來換取與特朗普通話機會,此前“含瘦肉精美豬進口臺灣”就是蔡英文“賣臺”的首付款。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7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美國媒體的報道證實了中方此前的判斷,這次特朗普與蔡英文通話就是臺當局搞的小動作。這是臺灣當局的一貫伎倆,當年李登輝赴美訪問,也曾經通過公關公司支付了大筆款項。這提醒我們要對美國一些人和勢力與臺灣的勾結提高警惕。

  【環球時報駐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記者 蕭達 陶短房 青木 李珍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環球時報記者 郭孝偉】

 

[責任編輯:王怡然]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