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臺學者:民進黨去漢化工程有複雜影響

2016年11月21日 09:50:46  來源:環球網
字號:    

  臺北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又平 

  據香港中評社11月21日報道,臺北大學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鄭又平日前受邀參加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針對兩岸青年的文化認同發展,鄭又平表示,在蔡英文高喊“天然獨”世代的同時,我們更需要關注臺灣“新住民社群”與“新臺灣之子”在族群、在文化認同上的特殊傾向,以及放任這種趨勢持續發展,往後可能對兩岸認同整合將會帶來怎樣的複雜影響。 

  鄭又平表示,臺灣目前已有11萬外籍配偶及21萬“新臺灣之子”,亦即超過32萬所謂“新臺灣人”,其未來在政治層面的影響不容輕視,不僅源於“新臺灣之子”認為自己不全然屬漢族血統,臺灣當局在所謂“尊重多元文化”旗幟下持續推動的“東南亞母語文化教育”更助長了這種形勢的發展。綠營當家後更變本加厲,不斷透過“去中國化”、去漢化歷史教育的操作,企圖以“文化臺獨”創造臺灣是“新興民族”的做法。民進黨除了將臺灣人血液DNA中的漢族成分逐步稀釋外,同時更將臺灣同胞在歷史與血緣中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逐步淡化、轉向,蔡英文所推動的“新南向政策”更與此遙相呼應,而這樣的做法將使得兩岸和平發展由政治上的統獨認同問題進而轉為更複雜的多元文化與民族認同。

  對於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發展,鄭又平表示,雖然兩岸之間在經貿上的連結已是命運共同體,但是用客觀角度檢驗兩岸交流最根本的基礎仍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連結。即便臺灣有部分“獨派”勢力主張“一邊一國”、互不隸屬,即便民進黨已經完全執政,但是在政治上的切割或藩籬是無法磨滅兩岸人民共有的文化DNA的。也就是傳統中華文化思想在文化層面的凝聚力其實是超乎經濟利益與政治力量的,而民進黨最懼怕的也正是這種文化認同的凝聚力。所以蔡英文當局才會刻意將執政重點放在教育與“文化臺獨”上。

  鄭又平社説,在臺灣確實已經有“臺獨”意識與臺灣意識的強化現象,但這不意味中華文化的傳承在臺灣已經面臨斷裂危機。有評論即認為由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執政所推動的臺灣中小學教育內容的“去中國化”與臺灣化、本土化,會讓中華文化與臺灣社會連結削弱,這確實是我們必須警惕的。如今,民進黨從文化政策更進一步擴展到族群政策,即是企圖構築一個臺灣“新興民族”概念;首先,是大量引進東南亞配偶,從血緣上逐步“去漢化”,接著是鼓勵吸收東南亞移民與留學生定居並結婚生子,其結果就是讓臺灣出現總數高達32萬以上的臺灣新住民。鄭又平説,我們該關注的是,大量東南亞移民與“新臺灣之子”的出現,已不僅是個社會現象,更是政治現象。

  針對血緣、族群關係的去漢化發展,鄭又平認為,如果以臺灣原住民約55萬人總數就有6席“立委”民代的保障席次,目前多數年紀仍在中小學生階段,卻數量已達22萬似正朝另依成長趨勢發展的“新臺灣之子”。可想見未來10至20年之後必然會積極要求政治參與。而在臺灣當局刻意強化並保存他們對“母語”及“母國”文化的認同,這群人極可能浮現明顯的自我政治認同(含對東南亞甚至伊斯蘭宗教的認同),亦即未來10年“新臺灣之子”的政治效應勢必要求一定比例的政治保障名額,會要求更多的政治權力,這將使兩岸追求最終融合統一的目標日趨複雜。

  鄭又平表示,蔡英文喊出臺灣“天然獨”世代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要注意“新臺灣之子”所帶來的後續效應,這代表臺灣社會中血緣與文化認同將日趨複雜,這正是“獨派”過去刻意營造出來的血緣與文化上的“去漢化工程”所致。 

  以臺灣目前已有的“獨派”“去中國化”,再加上其大力操作的“多元文化”、“新興民族認同”的種種發展趨勢觀之,如何因應如此複雜的統獨政治博弈,唯有“中華文化”才是兩岸真正剪不斷的臍帶。因此,容或蔡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而斷了兩岸政府間的互動,但兩岸民間社會的文化尤其是教育交流萬不能斷,更該思考如何加強,讓“中華文化”做為兩岸“心”連結最重要的核心與精神支柱才是。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