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評論:民進黨選情“大好”乃怪事一樁

2015年12月17日 08:03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作者:王建民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

  自從失去政權及近四年前重新再起失敗後,民進黨曾明確表示要自我檢討與改革,希望能夠東山再起。然而,近八年來,民進黨除了強烈地“打馬”與“反中”外,未見有任何顯著的改革,沒有任何改變,更沒有任何進步,卻能在這次“大選”中“形勢一片大好”,成為民主政治的一大怪事。顯然,不是因為民進黨進步了,變好了,而是因為對手太差了,是因為國民黨內部出現了嚴重的矛盾問題,還因為島內“國家認同”與社會心態發生了變化,才讓無所進步與無所作為的民進黨佔了便宜,選情一枝獨秀。

  民進黨有改變嗎?一點也沒有

  近八年來,民進黨更民主了嗎?沒有,原本黨內多個派系,有多元聲音,如今變為民進黨內只有一個“英派”,只有一種聲音,只有黨主席蔡英文説了算,改革派被壓制,一個新的“綠營威權”已經形成。民進黨“為反對而反對”的醜陋做法改變了嗎?沒有,一點都沒有改變。只要是馬當局推出或推動的政策,只要是與兩岸有關的議題,民進黨不分青紅皂白,不問正確與否,一概反對,堅決抵制。黨內改革有進展嗎?沒有,黨內改革派或開明派提出的諸多改革主張,包括呼籲“凍結臺獨黨綱”等等在內,都被民進黨中央與蔡英文擱置,近八年來黨內沒有任何可稱道的改革。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有調整嗎?沒有。除了蔡英文提出抽象的“維持現狀”與“正視大陸”外,沒有任何新的、積極的政策主張,依然強烈“懼中”、“恐中”、“抗中”、“反中”與“仇中”,堅持歧視陸生、陸配、陸客與陸資的政策主張,持續阻撓給予陸生“健康保險”待遇,反對將陸配取得身份證的年限由6年改為4年,反對馬當局擴大開放陸客赴臺人數上限,反對大陸企業依法投資入股臺企。

  民進黨做了什麼?搞垮臺灣經濟

  那麼,過去近八年來,民進黨做了什麼?起到了何種效果?無法一一全面論述,但有幾點是確定的。一是強烈“打馬”與“毀馬”,卻也打敗了馬英九的改革,也打趴了臺灣經濟。過去多年來民進黨的戰略重心就是堅決全力“打馬”,因為如果配合馬英九執政,支援馬當局的改革與政策,執政就會變得順利,經濟發展就會好轉,就是給國民黨加分,民進黨就難以重新上臺執政,因此只有堅決全力“打馬”,抵制馬英九提出的改革與政策調整,執政效率就難以提高,經濟難以搞好,民眾才會發泄對馬當局的不滿,馬當局就不會得到人民的支援。結果,馬英九被打倒了,民意滿意度長期不超過20%,馬的改革失敗了,臺灣也成為陪葬品,經濟發展受到影響,陷入惡性迴圈。二是民進黨在前主席林義雄帶動下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核”運動,堅決要求停止“核四電廠”建設,結果成功了,迫使馬當局退讓,藍綠達成“封存核四”、建立“無核家園”的目標。民進黨的“反核”贏了,也將了馬當局一軍,但卻意味著未來臺灣缺電與電價上漲將成為新常態,對臺灣經濟發展與民眾生活的影響將逐步顯現。三是在民進黨的反對下,臺灣少有的重大重化工業工程項目“國光石化”被迫放棄在臺灣興建,在海外轉了一圈後被迫選擇大陸,將削弱未來臺灣石化産業的競爭力。四是蔡英文培養的一批激進青年成為“太陽花學運”的主力,並在民進黨配合下,成功佔領了“立法院”,創下臺灣民主政治另一“佔領奇跡”,直接結果是達成“先立法、後審查”的共識,阻撓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正常審查,給兩岸經濟合作、兩岸關係發展造成深遠影響,也讓臺灣經濟為此付出代價。

  可以説,過去近八年來,民進黨沒有進步,對臺灣經濟發展與政治改革沒有貢獻,反而是臺灣經濟發展與政治進步的重大阻力,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兩岸經濟合作的破壞者,但選情“一片大好”,確實令人不解。這就是當下臺灣的社會政治現實,我們又從中得到何種啟發與思考呢?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