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人民論壇:把“兩岸同心圓”畫得更大

2015年10月26日 09:45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這是一個永遠值得銘記的鏡頭。1945年10月25日,在臺灣臺北公會堂,隨著日方將領在投降書上簽下名字,臺灣迎來了回歸祖國的歷史時刻。70年歲月滄桑,歷史記憶清晰如昨。臺灣光復是兩岸同胞團結奮鬥的偉大勝利,強化了兩岸人民血脈相連的民族紐帶,展現了中華民族無法分割的血肉聯繫。

  “家家戶戶,無比歡欣,祭祖謝神,向先民冥中告知臺灣已回歸祖國”,觸摸泛黃的檔案,似乎能夠穿越時空,感受到臺灣同胞的興奮之情。那是輾轉漂泊後的回歸,那是壓抑了半個世紀的民族情感的一夜爆發。臺南人莊夢侯為4個女兒分別取名興華、振華、安華和強華,寓意祖國復興;臺灣作家賴和一生堅持穿漢服、寫漢字,堅信臺灣光復。一位愛國人士寫道,“我們全體臺灣人民終以純潔的中華血統歸還給祖國,以純潔的愛國心奉獻給祖國”,表達著臺灣同胞對祖國的依戀和深情,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這是一種血濃于水、不可磨滅的心靈紐帶,根植于共同的血脈和基因,來自於共同的歷史和文化,雖歷經苦難而益愈堅固,雖穿越時空而更加動人。還記得《馬關條約》剛剛公佈,“公車上書”就引發反對分裂臺灣的全國浪潮;還記得日本鐵蹄肆虐神州,5萬多臺灣青年跨越海峽、參與抗日,踐行著“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的精神,實現著“救臺灣必先救祖國”的信念。患難之中見真情,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血脈相親,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共同體意識,構成了兩岸命運共同體最深沉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基石。

  70年時光流轉,儘管兩岸還存在一些複雜的矛盾和分歧,但是共同體意識仍然熔鑄于兩岸同胞的內心深處。尤其是遭遇困難或災害,這種共同體意識就會以感人肺腑的方式呈現出來。當汶川地震猝然而至,臺灣同胞紅著淚眼互問“我們能為災區做什麼”;當八八水災侵襲寶島,大陸的愛心就像天使跨海峽而來……大陸與臺灣,一旦掀開由分歧與偏見構成的屋頂,看見的就是同一片美麗的天空。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臺灣從來都不是亞細亞的棄兒,也不是懸于海外的孤島,而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員。

  兩岸命運共同體,不僅有著深遠的歷史傳承,更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在過去10多年裏,兩岸的經貿往來更加密切,大陸取代美國成為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又取代日本成為臺灣最大的進口來源地;而臺灣也成為大陸游客的主要目的地,可以説,大陸與臺灣已經成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經濟夥伴。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在分歧中聚同化異、在對話中尋求合作、在交流中互利共贏,不斷擴大兩岸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我們將把“兩岸同心圓”畫得更大,把“兩岸命運共同體”築得更牢。

  大陸與臺灣,不曾漸行漸遠,從來唇齒相依。余光中的鄉愁,也曾氤氳在大陸同胞的心頭;鄧麗君的歌聲,至今照拂著無數人的心靈。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臺灣史學家連橫對子孫們説:“欲求臺灣之解放,須先建設祖國。”這是一份樸素的民族情感: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福祉、共同期盼、共同使命。(李拯)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