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臺選舉“網路戰”升級 “百年老店”國民黨奮起直追

2015年07月21日 07:5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婉君(臺灣流行語,意為網軍),快來給我點讚!”這是臺灣選舉各路候選人共同的心聲。自從柯文哲利用“網路行銷”一舉選上臺北市長,網際網路在島內選舉中的作用更為凸顯。

  當今世界,社交媒體的功能不斷拓展,企業用它來行銷商品,政治人物用它推廣理念或助選。目前這股浪潮正在臺灣發酵。2016年臺灣選舉的主戰場,已悄然轉向虛擬的網路空間,相關政治人物紛紛放低身段與選民套近乎,以期贏得更多網民的選票。

  “網路輿情”

  全天運作

  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在臺灣很流行。據統計,臺灣有1500萬臉書活躍用戶,其中1200萬每天都會使用,用戶黏著度高達80%。這群人不論是處在常發狀態的用戶,還是不發言的潛水者,都是不可忽視的“票源”。

  為了贏得更多支援,藍綠兩黨不停出招。較早運用社交媒體聚攏政治力量的民進黨,對社交媒體的應用顯得更得心應手。島內有説法:網路戰“藍是1.0版,民進黨已升級到3.0版”。

  2009年,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下令成立網路部,選用“神秘高人”擔當主任。目前已發展成用3個部門統籌網路輿情。輿情部監看電視新聞、網路實時新聞、談話節目;媒體創意中心收集臉書、PTT(臺灣最大的網路社區)等網路資訊;新聞部接收所有訊息回報並分析是否立即處理。3個部門幾乎24小時運作,一旦發現不利於該黨候選人的言論,立即給予澄清或反擊。

  這次選戰,蔡英文還讓陳水扁“文膽”林錦昌牽頭的專業團隊幫她經營臉書。不同於2012年參選時正襟危坐談政見或簡單轉發新聞稿,其內容現在更多元化。蔡英文臉書同樣還是會談政見,但多用照片、簡潔有力的口號、講故事的方式來傳播。上個月訪美期間,蔡英文還特地落腳位於舊金山的臉書總部,從臉書副總裁施拉吉處獲得“教戰守則”。

  同時,民進黨還不遺餘力培養“網路青年軍”。這群被稱為“綠林軍”的青年在社交媒體上充當“輿論主攻手”,只要有不利該黨的新聞出現,便一哄而上,把自己的人氣“刷”上去。

  反觀“百年老店”國民黨,其2016候選人洪秀柱也表示,“網路戰”是重要戰略之一。但目前國民黨只有人數不多的小團隊,搭配不固定的十幾名志工輪班,撐起其網路宣傳,從YouTube政見發表、公佈計劃到臉書粉絲頁,都由這些人完成。

  “百年老店”

  奮起直追

  近年在島內政治議題“網路戰”的攻防中,國民黨教訓多於戰利。去年發生的反“服貿”運動,就給馬英九上了一課。

  臺灣去年3月發生反“服貿”學生佔領“立法院”事件。學生通過網路實時指揮控制“兵力”,搭建現場實況轉播平臺,動員社會人士直接參與學運。臺當局採取輿論反制措施,卻效果不彰。重重壓力下,馬當局疲於應付。

  去年底的“九合一選戰”,國民黨同樣沒打好“網路戰”,反而讓“素人”柯文哲笑到了最後。柯的“網路戰”5人小組是分析大數據的高手,他們從1400萬人次的臺灣臉書用戶中,從點了6億個讚的海量數據中,進行大數據分析,精準發現是誰在罵你、誰在挺你,尋找支援者,影響冷感者,化解危機,打擊對手。

  後來臺當局開始內部檢討,認為不熟悉新媒體運作是喪失話語權的主要原因。為改變“一路挨打”的局面,臺行政當局成立新媒體小組,推動相關工作。去年底,臺當局指派原“科技部長”張善政接任“行政院副院長”,希望借助他對網路的熟悉,讓臺當局在施政上和民眾能有更好的溝通,同時邀集網路上“大神級”人物幫政務官上課。新上任的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則在社交媒體上規劃了一系列“UPolicy挑戰政策”公聽會,希望通過網路直播方式聆聽“婉君”心聲。

  “保密防諜”

  大戰升級

  資訊新技術不僅帶來便利,也帶來風險。臺灣選戰中,光會在新媒體上“攻擊”還不夠,還要善於資訊“防守”。

  據臺灣媒體報道,不久前民進黨中央硬碟和官方網站曝出被駭客入侵,蔡英文行程、內部溝通信件等重要文件外泄。為了防止“災情”再次發生,他們想出各式網路“防守”方法,裝扮成一個公司在運作,例如給黨主席蔡英文取代號為“董事長”,黨中央叫“總公司”,新聞輿情部為“吵架部”、婦女發展部為“少女部”等,宛如一場網路“諜戰”。

  去年島內學運的組織者也注重資訊的保密。他們在交流關鍵資訊時,不用常見的臉書與LINE等即時通信軟體,而使用FireChat和TOX程式——FireChat具有短距離離線通信(off-the-gird)功能,TOX具有文字資訊加密功能,使有關機構不易掌控學運內部的決策與指揮情況。

  島內“婉君”壯大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尤其臺灣是個民粹氾濫的社會。有學者指出,社交媒體讓更多臺灣年輕人參與政治,當激情主宰了政治過程,政策就難以避免多變而極端。從這個角度看,臺灣2016選舉要避免的是:“網路戰”演變成參選者競相昧著良心討好網民,民粹之風愈刮愈盛,政治變得不分是非,走向惡質。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