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時政  >   正文

評“習朱會”:面對新形勢 落實新願景

2015年05月05日 09:45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4日上午在會見朱立倫主席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時指出,面對新形勢,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要堅定信心、增進互信,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就此提出5點主張。習總書記的談話高瞻遠矚,務實懇切,科學回答了“兩岸關係路應該如何走”、“走向哪”的重大課題,既為兩岸雙方、兩岸同胞揭橥了“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新願景,更為如何落實這一願景提出了路線圖,必將對兩岸關係發展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此次會見適逢“胡連會”和“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發佈十週年之際,這絕非時間上的巧合,而是因為經過十年來的轉危為安、蓬勃發展,當前兩岸關係正處於新的重要節點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如何繼續走下去、走得更寬廣,是擺在兩岸所有政黨和社會各界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作為兩岸負責任的政黨,引領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的國共兩黨正應及時總結經驗、開拓創新,擘畫兩黨關係發展新前景,共同開創兩岸關係新未來。

  道路決定出路,眼界決定境界。要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新願景,首先就要堅定不移堅持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儘管十年來兩岸關係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但和平發展各方面的基礎尚不牢固,面臨的問題增多、阻力增大,“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仍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和平是寶貴的,和平需要維護。”不管時局怎麼變化,大陸方面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臺灣主要政黨都應認清和平發展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繼續堅持或參與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來。廣大臺灣同胞要對“臺獨”分裂勢力保持高度警惕,更多參與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行列中來,鞏固和擴大兩岸關係發展成果,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不可阻擋、不可扭轉的歷史潮流。

  其次,要堅定不移堅持共同政治基礎。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十年前國共兩黨打開僵局、開闢新局的共同政治基礎,也是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果否認“九二共識”,挑戰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基礎,搞“一邊一國”、“一中一台”,那麼就會動搖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石,就會讓來之不易的臺海和平得而復失,兩岸關係也就不可能繼續發展。臺灣當局、國民黨應堅持對兩岸關係的正確認識,旗幟鮮明反對一切損害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言行,兩岸雙方更可積極探討構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島內其他政治勢力也只有認同“九二共識”,參與到和平發展的大潮中來,才是唯一正確選擇。

  第三,要堅定不移為兩岸同胞謀福祉。十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進程充分證明,只有讓兩岸同胞特別是更多臺灣同胞分享到和平發展紅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能有更堅實的民意基礎。習總書記在會見朱立倫一行時鄭重宣示:“要充分考慮兩岸雙方社會的心理感受,努力擴大兩岸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尤其要為兩岸基層民眾、中小企業、農漁民合作發展、青年創業就業提供更多機會,讓兩岸同胞參與越多受益越多。”大陸方面今後必將更加注重聽取臺灣各界特別是基層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實施更多惠及臺灣民眾的政策法律措施,繼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同臺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為臺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作出妥善安排,不斷擴大兩岸同胞的受益面和獲得感。臺灣方面、廣大臺灣同胞也應主動把握大陸發展機遇,更加積極參與到兩岸大交流大合作進程中來,使更多臺灣民眾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更多受益,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最後,要堅定不移攜手實現民族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臺灣的前途息息相關。兩岸同胞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理應相互扶持,都參與到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讓我們共同的中國夢早日成真。為此,兩岸要不斷深化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匯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增強兩岸同胞共同實現民族復興的內在動力。至於兩岸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難題,只要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通過平等協商,只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兩岸中國人一定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來。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至盼兩岸雙方、兩岸同胞攜手同心,繼往開來,共同把兩岸命運共同體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共同開創兩岸合作共贏的美好未來和民族偉大復興的錦繡前程。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