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建立兩岸三地共同資本市場共贏未來

2008年09月08日 09:14:00  來源:
字號:    

  近來,大中華經濟區快速崛起,備受世界注目。大中華經濟區若要持續壯大,須有具規模實力的資本市場作後盾。

  同時,由於經濟全球一體化,以及網路發達所造成“交易無疆界、無時區”現象,使得跨境投資與跨境融資需求大增。而國際資本市場法令鬆綁,企業紛紛跨境掛牌,各地交易所開始進行區域性整合,以壯大競爭實力,資本與證券交易市場的發展已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新焦點。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刊載署名文章指出,為了支援經濟持續發展並維持國際競爭力,建立兩岸三地共同資本市場將是未來可行的努力方向。如果兩岸三地的交易所能攜手合作,將成為僅次於紐約的第二大資本市場。目前國際間交易所的整合模式可分為三類:

  一是交易所間的合作結盟。以開放跨境買賣、連手成立特定交易市場、整合交易系統等方式,達到共同證券市場的目標。目前包括東協六國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及菲律賓;東京與倫敦的交易所均在進行規劃中。

  二是交易所間法令相容 (Harmonization)。主要是以整合法令、承認彼此上市程式效力,促成實質上的共同資本市場。最典型例子是歐盟透過頒布指令的方式,整合會員國間的上市規則與相關金融法令,增加彼此資本市場的相容性。

  三是不同交易所合併。例如法國、比利時、荷蘭及葡萄牙的交易所合併成為一個Euronext,這是共同資本市場的極致體現,但是因為涉及法令、交易系統、交易所經營權及股權等問題,困難度也最高。

  文章認為,目前大陸企業已經可以在香港發行H股,臺灣與香港也可望於今年底前開放臺港股票指數型基金(ETF)相互掛牌。但兩岸三地的資本市場應該還有更大的合作空間,可以從“一個目標、二個策略、三個階段”來進一步闡釋。

  所謂“一個目標”,就是達到資本自由流通,擴大資本市場規模來支援經濟的持續發展。兩岸三地的交易所發揮各自特色,例如上海深圳市場在內需産業、公用事業、能源礦業;香港市場在金融及地産;臺灣市場在電子科技及外銷産業,都各有優勢,彼此相輔相成,以共贏取代獨贏。而要實現“資本自由流通”的目標,可從兩個重要策略著手。

  策略一是容許企業異地掛牌。企業可視其企業特色與融資計劃,選擇兩岸三地最有利的市場去掛牌,使其融資成本降低、籌資管道更多元化。

  策略二是開放投資者自由參與兩岸三地資本市場的運作。這將使不同區域的資金髮生立即、直接的流動結果,即使仍維持現行個別的交易所,仍可達成資本流通的目標。

  考慮目前兩岸三地的外匯管理處於不同階段,建議分為短、中、長期三個階段,漸進式來達成共同資本市場的目標。

  文章指出,在第一階段,首先應儘速建立兩岸證券共同監理機制。證券監理所涉及的問題比較單純,不像銀行業的共同監理需遵守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BIS)規範。因此,兩岸證券共同監理可以直接透過雙方證交所簽訂監理備忘錄(MOU)的方式達成,這也可望為較複雜的銀行共同監理問題,建立好的典範。

  此外,還可規劃開放兩岸三地機構投資者彼此跨境投資、開放ETF異地掛牌,以及透過制定特別規範,在本地的交易所中建置異地企業掛牌的特殊板塊。

  在第二階段,合作方向包括:(一)企業雙掛牌、三掛牌(第一、第二、甚至第三上市)。(二)進一步開放資金流通限制。除考慮開放兩岸三地個人跨境投資外,包括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資格、投資標的、投資上限等投資限制,都應進一步開放。(三)交易所在上市要求及交易規則整合。

  到了第三階段,努力的方向應該包括(一)建立兩岸三地資本市場法規的共同規範(所謂的歐盟模式),進一步整合兩岸三地的上市規則、公司治理、財報編列、證券買賣規則及有價證券發行程式等相關法令。(二)彼此提供在對方市場已掛牌的企業“第二上市”的簡易審核機制。(三)最終容許投資資金在兩岸三地間完全自由進出。此時必須進一步整合兩岸三地的外匯管理政策,進而突破因外匯管理而産生的投資限制。(四)兩岸三地交易所透過彼此持股進一步整合。

  文章認為,只要兩岸三地有共識、有決心,上海、深圳、香港及臺北四個交易所,必定能連手打造一個世界級金融中心,不但為大中華經濟圈的持續成長提供最佳的支援,國際資本市場的重心也將從大西洋兩岸逐漸轉移至海峽兩岸!(蔡明忠)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