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經濟危機稍緩物價仍未樂觀 雙率政策切忌盲動

2008年08月11日 13:15:00  來源:
字號:    

  國際油價在短短不到一個月間,從歷史高峰的每桶147美元,跌到上週五的114美元,短線修正幅度逾二成;同期間大宗農工原料價格也反轉直下,為全球性通貨膨脹的壓力適時提供了出口。於此同時,臺灣7月對外貿易出現二年半來首見的入超,新台幣兌美元匯率更連貶九天,加以歐美中央銀行的利率政策決定按兵不動,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升息雜音增加。一時之間,全球經濟政策似乎正從全面對抗通膨轉為力拼經濟,現行的雙率雙升政策再次面臨穩定與成長的決策十字路。

  臺灣《經濟日報》今天發表社論説,總體來看,島內消費者物價或核心物價漲幅屢攀十多年來的高峰;帶來通貨膨脹壓力的主要來源,是起自於國際原油等大宗原物料的價格長期居高不下,不只引發預期心理,也在實體層次引發連鎖上漲的效應;其他領域,例如景氣需求、資金供給、資産價值、工資及公共政策成本等層面的變化,相對穩定。因此,國際油價及其關聯原料的大幅下跌,確實有助於緩和島內物價持續上漲之勢,讓臺當局財經官員可以大大地喘一口氣。

  然而,社論亦指出,這並不表示島內物價情勢就此高枕無憂。首先,國際油價近期雖然下跌,但相較于去年此時的每桶70美元水準,即使將一年來美元貶值一成的因素納入,漲幅仍在五成以上;高油價的心理及實體經濟影響或不再擴散,但仍將持續,物價依然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再者,國際油價的多頭走勢是否就此偃旗息鼓,也還有變數,除了基本面的供需變化之外,地緣政治風險也常成這項戰略性物資借題發揮的主角。此外,就算國際油價跌勢確認,在新興經濟體持續發展的需求及煉油産能的擴增緩慢等因素下,也不太可能回到昔日二、三十美元的光景,不能因此就對島內物價掉以輕心。

  另一方面,島內物價能相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穩定,既是雙率雙升政策適度運用的效益,更是當局財政補貼的結果。臺當局為了降低國際原物料大幅上漲對全民生計的影響,動用了機動調降關稅、貨物稅、補貼公眾運輸及弱勢族群等,僅這部分臺當局就要在下半年花150億元;再將中油、臺電等公營事業政策吸收原料上漲成本而導致的上千億元虧損計入,穩定物價的成本就更高了。當局基於經濟穩定考量,運用公共資源進行調整,有其不得不然,但讓納稅人持續承擔隨之而來的債務卻非理所當然。正因為全民都為穩定物價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當局看待物價就應更嚴肅些,不能輕縱好不容易得來的成果。

  尤其,臺灣是高度依賴進口能源的經濟體,當局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建立了油價機動調整機制,期能以價制量,漸漸扭轉低能源價格下的浪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當局最近公佈的數據也顯示,島內用油、用電量都明顯下降,這些節約能源的努力更不能因為物價漲勢稍緩而鬆懈了。然而,經濟部門官員卻好大喜功,輕佻地對油價説長道短,給予民眾不切實際的降價期待,既不尊重自己建立的油價制度,更大大削弱當局的努力,最是不該。

  社論進一步指出,不只物價情勢尚未顯現全然樂觀的景象,很多跡象也顯示,當前經濟情勢正處於轉捩點上。國際大宗農工原料價格的上下劇烈波動,是其一,所反映的正是市場對未來前景的不確定性;先經濟而行的股市,經過美國次貸風暴一年來的巨幅震蕩洗禮之後,近來似有從谷底回升之勢,但步履卻踏得有點虛,敏感到對每個風吹草動都會有反應。各大經濟體刻下舉棋不定的貨幣政策調整更是關鍵,無論是激進或遲疑,其結果既可能是打下迎接成長的踏腳石,也可能是佈下另波風暴的新地雷。再者,主導上一波繁榮的全球化,在次貸風暴過後是繼續前進或倒退,也會帶來不同影響;其他如新金融監理規範、各大經濟體間的勢力消長等,更將重塑下一階段的世界經濟面貌。但這一切的答案,目前看來並非肯定。

  社論最後説,多次金融危機的經驗顯示,廉價的貨幣及低利率,正是促進泡沬投機和通貨膨脹的溫床;美國次貸風暴余波盪漾,實是上一波全球性擴張政策付出的代價;如今危機稍緩,正是修正一切為挽救危機而被迫採行的短期作法、重回長期軌道的時刻。因此,當局雙率政策應有長期觀點,豈能因一時的物價而盲動、躁動?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