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時事  >   熱點聚焦  >   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   嘉賓對話  >   正文

馬雲:中國的內需遠沒被挖掘出來

2015年12月17日 08:56 來源:新京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表示,中國的內需遠沒被挖掘出來,這是個緩慢的過程,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是快,但快的吃完了,中國就要適應這種慢。經濟社會的主力部隊是企業家,做企業不是誰都可以做的,100個創業者,95個會死掉。

  未來5年到15年,消費時代一定會來臨

  新京報:最近一年多,很多人都在討論中國的經濟,認為變得越來越乏力,很多企業家也在擔心,這种經濟環境越來越難融資,生意越來越難做。

  馬雲:拉動中國經濟的是三駕馬車,其中兩駕——投資和出口,政府做得最得心應手,但是搞消費他們沒辦法。消費是企業家做的事,消費成熟,才意味著市場經濟的成熟。

  中國的內需遠沒被挖掘出來,這是個緩慢的過程,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是快,但快的吃完了,中國就要適應這種慢。其實中國現在也不慢,5到6個點的GDP,慢在哪了?

  新京報:你是對消費拉動經濟很樂觀嗎?國外很多地方曾經靠消費拉動,但隨後經濟就陷入了停滯。

  馬雲:未來5年到15年,消費時代一定會來臨。我們有那麼多年輕人,應該鼓勵大家消費,消費是對未來的信任。

  新京報:但這會不會導致中國也像其他很多國家那樣,經濟會陷入一個漫長的停滯期,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馬雲:沒有那麼漫長。六七歲的孩子膝蓋上一定有傷疤,因為走路會摔跤;難道為了不摔跤就不學走路了?所謂停滯期不是陷阱,不去過才是陷阱,那麼多國家都是這麼過來的,中國為什麼不過呢,為什麼總想找方法跨越呢?

  新京報:但在中國的傳統裏,透支消費總是讓人很擔心。

  馬雲:那是上了年紀的人才這麼想,你看今天的80後、90後,更敢於花明天的錢。我們應該學會花明天的錢,花別人的錢,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美國在裏根上臺之前,就是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裏根上臺後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需求拉動,讓年輕人花明天的錢,花別人家的錢。全世界過這一關過得最漂亮的就是美國,中國為什麼不可以呢?

  今後每人平均網上消費會越來越高

  新京報:去年雙十一,淘寶單日成交量達到570億美元,覆蓋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217個,似乎離天花板已經很近了?

  馬雲:5年前每個人平均在網上只花200塊錢,今天每個人在網上至少花800塊錢到1000塊錢,再過5年呢?每個人可能會花3000塊錢。我們專注投入的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那時候他沒錢,但有了在網上買生活所需的習慣,等到他25歲、30歲的時候,他們就有了購買力。

  以前我們沒有想過,汽車可以在網上買,房子可以在網上買,只知道衣服、鞋子、茶杯能在網上買,所以今後單位每人平均的網上消費會越來越高。我不擔心它的增長,更不擔心它的不增長,我關注的是把這個生態建好,企業的漲落就像春夏秋冬,冬天過去了,明年還會有春夏,四季分明。

  新京報:在你看來,阿裏現在處在企業生命週期的哪個環節?

  馬雲:現在還在衝鋒時期,子彈打在身上都不覺得痛。

  新京報:阿裏現在這麼炙手可熱,你是否擔心犯錯誤?

  馬雲:我不擔心犯錯誤。因為犯錯誤這個東西是你擔心也要犯,不擔心也要犯。我們要關心的是,所有犯的錯誤如果是為了圍繞我們的使命和目標去做的,我們都願意去付出代價。

  做企業不是誰都可以做的

  新京報:在你看來,什麼樣的人能成長為企業家?

  馬雲:其實企業家也分為生意人,商人和企業家。這是有基本差異的。生意人是有錢就賺;商人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些錢我是不賺的;企業家賺錢只是他的基本功能,擔當社會責任才能稱之為企業家,能夠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和價值,我的企業和行業是影響社會的進步,他想的問題遠遠超過生意的本身。

  新京報:以你的眼光,有多少創業者能成長為企業家?

  馬雲:中國需要創業創新創造。經濟社會的主力部隊是企業家。做企業不是誰都可以做的,100個創業者,95個會死掉。

  語錄

  壹

  未來除了網際網路商業,我們還關心“happiness and health”,娛樂和健康。

  貳

  我們一直認為,哪有抱怨,哪有機會。商機總是在抱怨最多的地方,創新是逼出來的。如果我們遲早都要改變自己去適應變化,為什麼不提前改變、分享改變、形成標準?

  參

  我個人覺得我還不敢説我們改變了中國,我們高興的是我們可能影響了中國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角度和做事的方法。

  新京報記者林其玲王鵬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