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兩岸學者集聚蘭州 共探多元視野下的科學傳播

2016年11月08日 15:22: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蘇打餓死癌細胞?顏色能夠給予身體能量?27日,臺灣“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副技師曾耀寰在蘭州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稱,網路時代的到來是科普資訊化的一把“雙刃劍”,為公眾帶來便捷科學資訊的同時,“偽科學、假科普、謠言層出不窮,讓真假科學難辨,這也是未來科研工作者所致力研究的方向”。

  當日,第九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在蘭州開幕,來自海峽兩岸10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海峽兩岸科普論壇于2008年創辦,是海峽兩岸科技界的科普學術交流盛會。

  據悉,2016年8月,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發佈的《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1.7%,網民規模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

  “網路越來越成為公眾獲取科技資訊的主要途徑,網路科普作為科學傳播的重要手段也越來越備受關注。”山東省聊城市科協主席陳華稱,以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為標誌的資訊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網際網路改變著人們的生産生活,“如何不斷滿足公眾對科普的新需求,成為了我們面臨的新課題”。

  從政府部門而言,陳華建議,在科普資源篩選的源頭,要杜絕該類“假科普”;對於網路中的“謠言”,相關政府部門要肩負科普工作責任,主動邀請相關權威專家進行解釋和澄清,讓真正的科學能夠有益於民眾生活。

  談及科普方式的變化,曾耀寰認為“網路是分水嶺”。他説,臺灣的科普工作由民間完成,諸如大學教授、社會機構、公益組織等具體實施。“在過去,傳統的科普透過面對面的方式、電話等進行,如今網路化時代的到來,讓全世界的人們連接在一起,可以無障礙地進行資訊傳輸”。

  “網路資訊太快,許多危言聳聽的言論一旦出現,會立刻迅速傳播。”對此,曾耀寰説,這需要依靠科學家、機構去逐漸改進這個現象,臺灣有一檔電視節目為“流言追追追”,選定一些議題,邀請科學家解釋該議題,並實現與民眾的雙向、多元互動。

  為什麼有這些偽科學?曾耀寰説,其根源在於民眾對於科學的“淺了解”,通過網路分享後,民眾可能只是覺得聽著有趣,並沒有深入進行思考,這就需要政府、高校、企業、機構、民眾共同來參與科普工作,讓民眾在實踐中去深入了解科學,“鼓勵民眾參與科普互動,真正接納科學知識,這也是破解偽科學的方法之一”。

  本次論壇主題為“多元視野下的科學傳播”。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丁雅寧説,通過此次論壇,讓兩岸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對科普的教育和創新帶來新的啟發和靈感。“科普最初是將晦澀知識‘從繁到簡’,如今,隨著網路資訊化,科普工作將‘由簡到繁’、‘由淺到深’,讓民眾的視野更加寬廣,也讓真正的科學走進生活,受益民眾”。

  第九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由甘肅省科協、福建省科協、上海市科協、山東省科協、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和臺灣《科學月刊》雜誌社、元智大學、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甘肅省科協具體承辦,西北師範大學、甘肅省隴臺交流促進會、甘肅省科學技術普及學會協辦。這是甘肅省首次舉辦規模較大、規格較高的兩岸科普學術交流盛會。(記者 丁思)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