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島人2號“亮島妹”(左圖,邵慶旺提供)、亮島人1號“海亮哥”(右圖,陳香蘭提供)顏面復原後的模樣。
台灣網2月27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學者最近援引“法醫人類學”的復原技術,完成距今約8000年的馬祖“亮島人”顏面復原大工程。綽號“海亮哥”的亮島人1號與“亮島妹”的亮島人2號,生前模樣首度曝光。
臺灣“中研院研究員”陳仲玉等學者在2011及2012年,從馬祖亮島挖掘出距今約8300年的亮島人1號以及約有7600年曆史的亮島人2號。
連江縣政府委託臺灣“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邱鴻霖及臺南藝術大學客座助理教授邵慶旺,進行亮島人顏面修復計劃。邱鴻霖率團隊重建亮島人頭骨後,邵慶旺再根據亮島人頭骨完成其顏面復原。復原後的“海亮哥”為“精瘦型”的小鮮肉,“亮島妹”則是鵝蛋臉,兩人五官突出。
亮島人顏面重建的第一步是重建頭骨。邱鴻霖説,亮島人1號年代久遠、疑因開馬路時遭到破壞嚴重殘碎,花了一整月才重建完畢。研究團隊先以3D掃描輸出3D頭骨,邵慶旺再依“法醫人類學”的證據,根據亞洲人臉型的平均肌肉厚度及皮下脂肪數值等數據,復原出亮島人面貌。
臺灣缺乏早期人體量測數據,日本學者Suzuki曾在1948年將55個日本成人死屍量測,獲得面部肌肉數據。邵慶旺即依據這套數據運算出亮島人的鼻骨寬度、鼻高、眼球、瞳孔及皮膚厚度。邵慶旺指出,法醫面貌復原的技術奠基於科學依據,跟藝術手法雕塑臆測復原面貌方法不同。
“人骨決定人長成什麼樣子“,邵慶旺説,人臉會隨年紀不同而變化,但肌肉基本上不會變。面貌的組織厚度標點(landmarks)約有30個,他先按照這些標點固定臉部的各個位置,再以黏土層層雕塑出顏面的肌理與皮膚的質感。頭顱外的肌肉則直接採用倣膚色油土進行貼敷。
過去考古顏面復原習慣購買現成的義眼,為求突破,邵慶旺特別倣人類眼睛,以特製義眼表現出眼球內的血絲,以及因太陽照射過多導致水晶體出現黃濁感。牙齒部分(含齒槽)也是特製的。在完成外部肌肉製作及鼻、耳、唇形等整修後,最後以硅膠內膜與FRP(玻璃纖維樹脂)翻模。
紀錄片導演陳香蘭製作的《亮島人》紀錄片,全程記錄亮島人骨清理修復、顏面復原的歷程。3月10日起將在臺北西本願寺樹心會館播映。(台灣網 李寧)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