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   正文

學者力駁“日本是臺灣現代化功臣”錯誤史觀

2015年10月26日 08:2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25日在廣州舉行的“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70週年學術研討會”上,針對當前臺灣島內少數人主張的所謂“日本是臺灣現代化功臣”、“日據時期開啟臺灣現代化進程”的錯誤觀點,海內外專家學者用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給予了有力駁斥。

  “我從小接受的就是日本皇民化教育。日本當局鼓吹、灌輸給我們的,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是日本人’、‘臺灣人是三等人’、‘要為天皇犧牲生命’這樣的觀念,這不是殖民化,又是什麼?”年屆八十的臺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許介鱗説,日本當局宣稱要改造殖民地民眾為“真正的日本人”,其真正目的就是要將殖民地人民送上戰場,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服務。

  回顧日本在臺50年的殖民統治,兩岸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這段歷史就是對臺灣人民進行奴役和掠奪的歷史,美化這段殖民史的觀點是錯誤的,也是徒勞的。

  “日本在臺灣的確進行了一些經濟建設活動,但這些‘成果’和‘成就’只是表像,背後隱藏的是日本企圖將臺灣變成掠奪資源的寶庫這一真實目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陳小衝舉例説,有人説沒有阿里山小火車就沒有現在的旅遊業,但日本殖民者當初開建鐵路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掠奪阿里山中寶貴的林木資源,運回日本建設神社、投入戰爭。

  與會專家指出,無視日本殖民者為戰爭服務而建設的真實動機,片面強調其客觀效果,這是不正確的歷史觀。許介鱗説,被“臺獨”政客鼓吹美化的“日據時期”並非臺灣人的“黃金時代”,而是日本對臺灣人進行殺戮、殖民與剝削的時期,歷史是非不容混淆。

  “有人説日本殖民期間臺灣稻米産量大幅上漲,但當時臺灣産米的50%被強徵充作日本軍糧,臺灣土地的三年輪作也是為了滿足日本糖廠的生産需要。産米的寶島吃不到大米,我小時候吃的主食就是番薯幹,這到底是現代化還是剝削,不是很清楚嗎?”許介鱗説。

  遼寧社會科學院邊疆史地研究所副研究員孟月明説,在軍事佔領條件下,日本對中國臺灣和東北地區都實行了大規模的移民侵略活動。在臺灣全島370.7萬甲土地中,被日本台灣總督府強行霸佔的就有264.3萬甲,被日本財閥和日本移民強行低價收買的土地多達18.1萬甲,兩者合計佔了臺灣土地總面積的68.5%。日本的掠奪罪行罄竹難書。

  在辨清經濟上殖民特徵的同時,海內外專家學者還厘清了臺灣日據時期“警察政治”的主要特點。韓國國民大學國史學科教授文明基説,研究顯示,同樣是日本的殖民地,在警察人力的佈置上,臺灣明顯比朝鮮更加密集,密度幾乎是後者的三倍。日本在臺灣實行的是自上而下嚴密控制、監視民眾日常生活、實施過度鎮壓的集權式治安體系。

  許介鱗説,從1895年到1915年,臺灣的武裝抗日鬥爭從未間斷。此後臺灣的抗日鬥爭也沒有停息,在日本殖民當局的血腥鎮壓下,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從“武鬥”轉為了“文鬥”,仍在進行。這充分説明臺灣人民不認同日本殖民統治的態度和抵抗侵略者的決心。 (記者王攀 查文曄)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