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   正文

臺媒:臺灣文化“軟實力”上哪了?

2015年10月12日 08: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旺報》10日評論文章表示,臺灣電視圈還在為節目製作費太低、有無抄襲等話題打口水仗時,《中國好聲音》第四季又創收視新高,北京鳥巢總決賽更進入最高潮。《中國好聲音》的成功,是臺灣宣揚“軟實力”的反教材。

  文章説,《中國好聲音》高價從《英國好聲音》買來版權,一點一滴依樣畫葫蘆,再琢磨變化,如今青出於藍,連原始創意的英國,都對中國特色的“好聲音”按讚。

  分析稱,臺灣比大陸更早有電視選秀節目,這次也有臺灣冠軍歌手參賽,可惜止步于准決賽,臺灣選秀節目後繼無力,絕不是財力問題,而是創意問題,觀眾感覺無趣紛紛轉臺。《中國好聲音》的賽制、評選方式、人手一機按鈕投票、甚至有“雙盲選”,都下了工夫找噱頭,不斷更新,投觀眾所好。

  《中國好聲音》圓了全球熱愛歌唱華人的中國夢。臺灣雖同樣可以吸引全球華人參賽,但光是看到《中國好聲音》最後總決賽5強,可以登上與五月天、周傑倫、王力宏等天王同等級的鳥巢舞臺高歌,此生足矣,何況隨之而來的閃亮演藝路,總決賽成了嘉年華,大家都是贏家。

  該文指出,《中國好聲音》的公平性、科技感,也讓人佩服,不再是一兩個評審斷人生死,而是以101名樂評人、電臺DJ及主流媒體組成的評審團,與現場觀眾各佔50%權重共同投票決勝負。准決賽時,導師汪峰曾喊停節目,質疑部分評審偏見,製作單位隨即在下場實行較服人的評審方式,處事明快,更是臺灣綜藝節目要學習的地方。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