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下方的麓山忠烈祠。 鄧霞 攝

抗戰老兵譚昆山(右)、吳淞向記者講述了當年戰役的慘烈情形。 鄧霞 攝
“日寇侵華五十年,中華大地遍狼煙。罪行罄竹書難盡,萬古勿忘國恥痛。”96歲的抗戰老兵譚昆山在兩岸記者的採訪本上揮筆寫下這首舊作,以提醒世人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時,依然能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以“湖南抗戰名城巡禮”為主題的第十二屆海峽兩岸媒體來湘聯合採訪活動近日在長沙啟動。來自臺灣、香港及大陸的27家媒體記者首站來到仍保存不少抗戰遺址的長沙岳麓山,追憶當年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
位于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下方的麓山忠烈祠,是1939年為紀念國民政府第四路軍抗日陣亡將士而修,里面設有湖南抗戰史展覽。
記者從展覽史料中了解到,1938年10月,武漢、廣州淪陷後,湖南成為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的主要作戰區。中國軍隊先後集中了140多萬兵力,與日本侵略軍展開了一、二、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和湘西會戰,在湖南戰場上共斃傷日軍29.3萬余人,佔侵華日軍傷亡總數的十分之一。
“湖南戰場是相持階段的正面主戰場,具有全局性重大意義。”湖南省文史館館員鄭佳明認為,發生在湖南境內的六次重大戰役中,影響最大的是三次長沙會戰。其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軍“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扭轉了戰爭趨勢,使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尤其是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決心。鄭佳明引用當時英國《每日電訊報》的文章說:“際此遠東陰霧密布中,惟長沙上空之雲彩確見光輝奪目。”
麓山忠烈祠內,抗戰老兵譚昆山、吳淞向記者講述了當年戰役的慘烈情形。回憶起那段烽火歲月,兩位年逾九旬的老人仍倣佛歷歷在目,幾度哽咽無語。
“當時長沙滿大街的抗日標語,我最受感動的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赴國難’。”一襲僧衣、脖挂念珠的吳淞說,“我沒有錢,只有出力。”當年長沙許多學生因此報名參軍,16歲的吳淞便是其中之一。他參加過長衡會戰、常德會戰、衡陽保衛戰。
陪同父親吳淞來到忠烈祠的吳晉告訴記者,父親晚年剃度出家,法號釋來空,現常年居住在常德乾明寺,只有身體不適時才會到長沙的子女家中靜養一段時間。“乾明寺曾是常德會戰中的戰場。”吳晉說,父親居于寺內,為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友守靈、超度。
從忠烈祠後沿著陡峭的石階一路向上,便是陸軍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每逢清明,不少民眾自發前來祭掃。兩岸記者也與學生代表一起在公墓前默哀致敬。
“今天我們緬懷這段歷史,不是為了仇恨,而是著眼于未來。”湖南師范大學大一學生王雪說,今人應將國恥銘記在心中,並以此為動力,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這一中華夢而奮鬥不息。
兩岸記者還在岳麓山上探訪了第九戰區司令部戰時指揮部(遺址)、長沙會戰碑、刻有五千多名長沙會戰中陣亡將士名錄的麻石圍欄等抗戰遺跡。它們雖然不能言語,卻是歷史的直接見證。
“這是兩岸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這次採訪讓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這段歷史。”採訪團團長、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時報國際副總經理陳邦鈺說。(完)

兩岸記者與學生代表一起到陸軍七十三軍抗戰陣亡將士公墓前祭奠先烈。 鄧霞 攝
[ 責任編輯:楊健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