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   正文

三問臺灣歷史課綱爭議

2015年06月25日 07:5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三問臺灣歷史課綱爭議

  “為何新課綱要刪除‘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我們最高峰不是玉山而是聖母峰(珠穆朗瑪峰)嗎?”在公佈臺灣歷史課“課綱微調”後,有臺灣學生在網上不解地問。爭議最近的導火線,是去年初臺教育部門提出“微調”舊課綱,有傳言説,島內“二二八事件”等內容,都被刪掉不提了。“微調”修改範圍不大,多是用語上的調整,主要集中在臺灣歷史部分。但依舊有人嗆聲不滿。參選2016的候選人如蔡英文和洪秀柱,也都前後亮明瞭態度。那些支援者和反對者們,捉對廝殺了很長時間,他們為何而吵呢?

  李白到底是哪兒的詩人?

  ——“分離史觀”帶來的常識悖論

  相比於民進黨當局當年大規模修改課綱“去中國化”,臺教育部門這次微調高中歷史課綱,不但幅度小多了,也不那麼尖銳,比如把“清代”改為“清廷”。但批評者依舊咬定,清廷一説是刻意強調“大清朝廷的對臺統治”。前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指稱,一切明顯是為“去臺灣化”而修改。民進黨籍臺南市長賴清德表示,臺南所轄的4所市立中學將繼續使用舊教材。

  臺大政治係教授張亞中針鋒相對地表示,課綱微調是為了還原歷史的真相,拒絕“分離史觀”的去中國化教育。臺灣歷史教科書問題不只是用詞爭議,根本問題在於對教科書的認知。臺灣行政機構前負責人郝柏村也投書島內媒體,質疑教科書部分內容暗藏“大陸臺灣,一邊一國”理念,導致學生認同錯亂,他呼籲臺當局拿出排“獨”勇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臺灣教科書之亂,早在李登輝主政時就已經開始,1997年拋出的教科書《認識臺灣》,“我國”變成了“中國”,“李白是我國詩人”則變成了“李白是中國詩人”。陳水扁在臺上時承續了李的衣缽,授意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大肆篡改割裂歷史。就拿高中歷史教科書來説,“臺灣史”被從“中國史”中抽離出來,“中國史”儼然成了“外國史”。

  島內爭奪論述話語權的鬥爭一直沒有停。2008年馬英九上臺後,順應社會呼籲重新修訂了課綱,據此編寫的新教材在2012年8月啟用,如今的微調可以看作這一思路的繼續和延伸。張亞中在《中國評論》月刊上發文肯定説,這次微調“使得‘分離史觀’遭到了極大的挫敗,從此不再專享島內政治上的‘正確性’。經歷16年後,臺灣地區的教科書史觀發生逆轉,一場史觀的‘撥亂反正’,重新站上了發起線並開始往前推進”。

  日本據臺是不是殖民統治?

  ——“皇民化”與“大中國思維”之爭

  之前因為“日據”、“日治”用詞問題,臺灣發生激烈爭論。這次課綱微調,也意在肅清遺毒,包括把日本“統治政策與臺民反應”改為“殖民統治政策與臺民反應”;二戰時期的“慰安婦”依據歷史事實和常識增加了“被迫”兩字;把“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改成“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的侵略構想”等。

  臺教育部門官員指出,現行的歷史課綱太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因此,微調增加了一些關於日本壓榨臺灣的敘述,並加入“侵略”的概念。添加“殖民”兩字是為了還原歷史事實,強調當時臺灣人民的抗日事跡。

  對此表態反對的民進黨賴清德表示,“教育部”對高中歷史課綱的修改是回到“大中國思維”云云。事實上陳水扁時期的“臺灣史”中,更竭盡吹捧“日本統治”之能事,抹殺抗日先賢英勇事跡。

  《聯合報》發表社論質疑,日本在臺灣的50年統治,難道不是“殖民”?臺灣有人從“本土化”躍向“擁殖民”。放眼整個東亞,到處都有遭受過日本鐵蹄踐踏的地區,“民進黨的媚日史觀真可謂絕無僅有了”。

  臺前“教育部長”蔣偉寧倒是講了大實話。他説,現行“臺灣史”和“中國史”切割太清楚,且對日本殖民統治太過美化,這次調整“完全沒有去臺灣化,去日本化倒是有一點”。張亞中則認為,島內“分離史觀”一派為建立其論述基礎,不得不與“皇民化史觀”結合,以頌揚日本殖民來去中國化,這種作法是悲哀的,也更顯示“分離史觀”脆弱而不堪一擊的一面。

  祖先也可以變來變去嗎?

  ——“臺獨”對“正統史觀”的閹割與抹黑

  按照課綱微調,二戰後的臺灣歷史,“國民政府的接收”一章,把“接收”兩字改為“光復”。同時,把對岸的稱呼由“中國”改回“中國大陸”。其他的,臺灣被荷蘭和西班牙所佔領的定義,由“荷西治臺”改為“荷西入臺”,鄭成功統治時期由“鄭氏統治”改為“明鄭統治”。在兩岸大多數中國人眼裏,這些調整並無不妥。而反對者的理由又是什麼?

  島內批評者認為,把“接收”改成“光復”,是在歷史課本裏“鑲嵌其擁護的意識形態及認同感”,而非“單純客觀地陳述歷史”。事實上李、扁時期是如何“客觀敘述歷史”的呢?那時的課綱,1949年前的“中華民國史”,被放在“中國史”裏面,1949年後則被放在“臺灣史”裏,與荷蘭、清朝、鄭成功、日本一樣被視為“外來政權”。閹割之意,“臺獨”之心,呼之欲出。

  在文化大學教授王仲孚看來,兩蔣時期強調做堂堂正正中國人,歷史教科書是以正統王朝立場敘述歷史,從黃帝、堯舜講起,一直到清朝、民國。那個時候的論述中,“中國”當然就是“我國”,“本國史”就是“中國史”。但李登輝主政後,對島內“正統史觀”的閹割就開始了。如今反對課綱微調,甚至謠言都接踵而至。

  臺“教育部長”吳思華回應表示,微調後的課綱不但沒有刪除“二二八事件”,反而強化到“重點字段”。所謂玉山與珠穆朗瑪峰之爭,教育當局也專門在網上澄清,臺灣最高峰還是玉山,有學者認為喜馬拉雅山是我們的最高峰,也尊重其個人史觀。流言漸散後,有人又放風説,課綱微調負責機構的委員們,多數具有兩岸統一學術機構的身份云云。從閹割、抹黑到描紅,反對者的伎倆不一而足。

  王仲孚認為,在這種背景下,更要秉持中國傳統歷史的立場反對“文化臺獨”。因為教育上的改變是很模糊的,一開始沒感覺,但就像癌症病毒進入身體裏一樣,等到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王教授揭批説,杜正勝也是研究先秦歷史的,未做官時曾撰文説:“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在黃河流域。”王教授反詰:“我倒要問他,現在的祖先還是不是黃河流域的那個祖先,難道祖先也可以變來變去嗎?”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