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   正文

詩人鄭愁予:以文化為橋,讓大陸臺灣民眾心靈相通

2015年05月11日 08: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題: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以文化為橋,讓大陸和臺灣的民眾心靈相通

  “橋,架下的岸邊沒有對立,不存在水土的消長;橋,是結構的緣、是金石的婚姻,讓今生通往來世……”

  這首名為《橋》的詩,是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2006年在臺灣金門寫下的。9年後的今天,同樣是在金門,參加2015兩岸筆會的鄭愁予10日上午向記者道出了“橋”的含義:以金門為橋,促進兩岸和平交流;以文化為橋,讓大陸和臺灣的民眾心靈相通。

  鄭愁予的現代詩洋溢著中文特有的優美,貫穿著婉約與豪放兩種不同的氣質神韻。上世紀80年代,鄭愁予曾多次入選臺灣各類“最受歡迎作家”榜單。《鄭愁予詩集》在1999年以高票當選為“臺灣文學經典”詩歌類的第一名,被列為“影響臺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之一。

  出身軍人世家的鄭愁予,是鄭成功第十一代孫,自小便跟隨父親走遍中國大江南北。

  他為世人熟知,正是源於這首篇幅短小而美麗動人的《錯誤》。1954年,《錯誤》在臺灣首次發表,一時間整個臺灣都在傳誦“達達的馬蹄”之聲。韶光劃過半個多世紀,這首被譽為“臺灣現代抒情詩的絕唱”的詩觸動了一位又一位讀者的心弦。

  “不管哪一次關於詩的交流對話,我總會被問到《錯誤》。”83歲的鄭愁予笑起來顯得更加和藹,“一首詩傳唱五六十年還受歡迎,我很榮幸也很高興。”

  1933年,鄭愁予出生在濟南。抗戰初期,正住在南京。鄭愁予的父親從陸軍大學受訓畢業後派到湖北抗戰前線,他則跟隨母親開始了一段顛沛流離、躲避戰火的逃難生活,“從南京到山東再到河北。”

  “我親眼目睹中國的苦難,人民流離不安的生活,我把這些寫進詩裏。”鄭愁予的詩大都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因此又被稱為“浪子詩人”。

  1949年,鄭愁予隨父親到臺灣,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從臺灣中興大學畢業後他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並獲得英文係美藝碩士學位(M.F.A),後在愛荷華大學、耶魯大學等校任教。

  在海外漂泊40年後,鄭愁予把戶籍落在了與廈門隔水相望的金門。1988年他曾和一位攝影家朋友到過福建,去了很多海港,看到很多金門的漁民與福建的漁民早已在交往,“這種往來就是民心民意和民利,是擋不住的。”

  鄭愁予説,他寫《橋》是希望金門先成為一座兩岸交流的橋梁。“而文學交流是走在前面的,它比較敏銳,提醒大家感情的融洽,或是美在哪個地方,詩人的使命感也在於此。”

  2005年,鄭愁予受聘金門大學的講座教授,目前他還是中國海洋大學的駐校作家。從祖籍的渤海灣畔的寧河,到臺灣、耶魯大學,再到金門,以及青島,詩人説,自己始終沒有離開過海。

  響徹了半世紀的“達達的馬蹄”,越過了海峽,繼續在兩岸傳誦。

  如今,鄭愁予正潛心以漢字的解構和新的音律以及天生性靈,開拓新的“詩歌板塊”。這位耕筆60余載的詩人,今年還將出版詩集《無常觀自在》。

  談及當下詩歌的沒落,鄭愁予堅定地表示,詩歌永遠不會消失。他的觀點也如詩一般:有些人是為“詩”而生的,有這種天性就會傳承性靈,性靈代代之間都會存在,你不知道它是多麼神妙的一種遺傳。(完)(記者 楊旭 張茜翼)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