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財經

臺媒:蔡當局推動經濟失敗 臺灣站上結構崩壞懸崖

2017年08月21日 10:43:58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8月21日訊 據臺灣《經濟日報》報道,臺當局“行政院主計總處”上周公佈最新經濟預測,將今年經濟成長率由2.05%上修至2.11%,主因是全球貿易持續擴大,出口、民間消費展望略優於原預期。而在前瞻基礎建設計劃挹注大筆預算的支撐下,預測明年臺當局投資成長將逾一成,經濟成長率墊高至2.27%,創下四年新高。“主計總處”的最新預測看似好消息,但若仔細解讀這些經濟數據,卻令人非常擔心。

  首先,今年經濟情勢可説是外溫內冷,經濟成長的最大支撐力量來自9.35%的出口增長,是2012年以來最高水準,更遠高於前兩年的負成長。依經驗顯示,只要出口成長達到10%上下,島內經濟成長率至少可達3%至4%,但今年成長預測值卻僅2.11%,這種異常現象的主因是內需持續降溫,包括民間投資及民間消費成長率分別只有1.70%與1.89%,皆創下近年新低。更令人擔心的是,預測明年出口成長將降至4.06%,民間投資進一步降至1.55%,民間消費略升為1.92%,可説是內外皆冷的情勢,僅靠迄今預算尚未通過的前瞻計劃,拉抬臺當局投資成長至10.59%,才可能讓經濟成長達到2.27%。

  這樣的問題可説是一種結構性崩壞的徵兆,因為過去幾年出口不振是經濟貧血式成長的關鍵,但現在即使出口好轉,經濟成長依然低迷,反映出過去作為經濟穩定力量的內需正在不斷的失血,而且情況日益嚴重。

  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島內股市正處於近數十年來的高峰,按理通過財富效果,對內需尤其是民間投資及消費可産生一定支撐力量,如果拿掉這一部分,內需惡化程度可能更令人咋舌。這種結構性惡化問題,不僅反映蔡當局一年多來推動經濟發展新模式的失敗,也顯示臺灣經濟正站在結構崩壞的懸崖邊緣,如果沒有積極作為加以扭轉,未來中長期經濟成長將更趨悲觀。

  即使不看結構性問題,未來兩年的經濟不確定因素也在升高。從國際面來看,目前全球經濟雖處於擴張階段,但最大風險來自金融面的眾多“灰犀牛”,尢其是全球央行QE(量化寬鬆)政策陸續退場,可能終結金融市場的“熱錢派對”。任何一項因素都可能讓全球經濟逆轉,美國特朗普政府可能掀起另一場全球貨幣戰,地緣政治風險尤其北韓危機持續升高,對整個亞太地區更如芒刺在背,也是最可怕的經濟變數。

  在島內方面,蔡當局很多不利經濟成長的政策,包括“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兩岸對抗升高等,皆可能持續發酵並抑制民間投資及消費。而從各項改革引發的政治波動,到前瞻計劃及最近限電引發對蔡當局的信任危機,對島內經濟信心更造成嚴重衝擊。這些負面因素可能引發的連鎖效應,無疑是未來內需擴張的最大變數。

  蔡當局上任後,打著推動經濟發展新模式旗幟並以“5+2”産業創新計劃為施政主軸,但一年多來,不僅未見顯著成效,反而讓民間投資及消費低迷不振。一旦國際經濟出現任何不利變化,出口及內需兩大動能恐同時熄火,那將是臺灣經濟最嚴酷的考驗,也將是蔡當局最大的夢魘。

  所以,臺當局當務之急須正視所面對經濟結構性崩壞的危機,重新評估各項經濟施政成效不彰的原因,不要以解決結構性問題沒有特效藥為藉口,任由內需不振問題不斷惡化。面對根本問題,徹底改變所有可能導致經濟崩壞的施政心態及錯誤作為,並補強很多方向正確、但力道不足或作為局限的重要政策。(台灣網 盧佳靜)

[責任編輯:盧佳靜]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